觸鬚與皺紋 - 陶傑

觸鬚與皺紋 - 陶傑

看高清電視,中年女藝人的皺紋一清二楚,引起主婦師奶議論,成為社會話題。
然而,「高清」這門高科技,外國人發明,不是為讓觀眾數皺紋而設計的。人家看高清,看的是BBC的《天與地》,看日本NHK的自然紀錄片,看十月楓葉,焙色熟彩的層次,看四月櫻花的粉紫嫣紅,看雞蛋黃的落日在大漠黃沙的煙氛中徐徐墜落,看一隻甲蟲在春天的融冰裏破土而出。
高清這門視覺科技,是為了令人欣賞大千色相的神工鬼斧,禮讚生命景觀的萬般美態,而不是讓一群飲食男女的農耕觀眾,細數老去的偶像臉上的皺紋,看幾個藝人在喧紅俗綠的錄影廠裏張大嘴巴,爭舔垂吊在空中的菠蘿奶油包。
高清是為人類欣賞美而設,而不是為擁抱醜陋而發明。然而高清的歐美生產商到底是生意人,他們不介意你買來看什麼──看電視藝人的皺紋、煙燻的牙齒、口水花的泡沫都可以,只要肯付錢。
一百五十年前的「洋務運動」開始,都犯了同樣的毛病吧?以為只要肯花錢「進口」,例如一支艦隊,上面的鎗炮都齊全,從來沒有想過,買來的技術,盛載的是什麼樣的思想。
電腦網絡的發明,是為了自由的傳播;高清的誕生,是為了美景的分享。但當這些玩意傳到了一個錯誤的社會,效果適得其反,用科技來箝制自由、傳播醜陋,以為這就是所謂現代化。
有了高清,不是問題,用高清來看什麼才是,一百五十年來沒有解決的疑難,再過一百五十年也不會有答案。正如撥一塊西九龍的土地,搶先叫做「文化中心」一樣,以為文化真的像「芝麻開門」一樣,叫兩聲就有了,對世界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對日落的神工失去了敬畏,對破土而出的春綠覺得沉悶,那麼裝高清來看什麼?看藝人在一陣喧哄之中爭相吞吃從鼻孔掏出來的丸狀物?
當技器提供了高清,但思想卻處於高濁的狀態,有了最貴的金魚缸,裝一缸混水,是永遠出不了一條錦鯉的。沒有高清,一點也不是損失,除非看見哪個阿姐的皺紋,而享有無窮的快感。在遠方的原野,一隻甲蟲伸着觸鬚,在陽光的泥土中破土而出,那根鬚正閃動着生命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