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民用科技震撼學界 - 侯聯貴

傳訊四圍炳:民用科技震撼學界 - 侯聯貴

2008年初,有一個新網站正式推出,它設計甚簡單,外表毫不悅目,但筆者認為,此網站的推出,可看成學術界的頭等大事,結果可構成深遠影響,但媒體較少報道,所以值得在此一記。

沿用量化標準遭詬病

有云「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而且也有所謂「文人相輕」,無論如何,學術成就總要分個高下,大學行政當局也希望有個方便,能評審蛋頭學者的「成就」,這便要有一套相對客觀的量化標準。年來,大學一直依賴一個名為影響系數(impactfactor)的數字,來審視學術水平;基本上每一本學術期刊都有一個影響系數,越多人引述該期刊的文章,該期刊的影響系數便越高;學者在高影響系數的期刊刊登文章,就能顯示學術地位。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數字,象牙塔內一眾學者打生打死,爭取能夠升職加薪上位,全靠這粒數字,不少學者畢生就是為這個數字打拼。
一向以來,影響系數是由一家名為ThomsonScientific的公司提供,獨市生意,全球獨家經營,大學政府等都要乖乖的跟它購買數據。不過,影響系數的計算方式亦為人詬病,其中計算引述文章時無分主次最惹爭議。以報章來個比喻:《蘋果日報》引述你的文章一次,跟一份銷量數百的小區報引述一次一樣。學者對它可謂既愛且恨。

新系數引用Google技術

周前就有一個新網站推出,將有助打破這個局面,論文引述系數多了一個選擇。西班牙研究員組成公司推出SCImagoJournalRank(詳見 http://www.scimagojr.com/),免費提供其設計的論文引述系數,以及提供不同國家的論文引述情況。最有趣的是,研究員採用的數據計算方程式,就是Google搜尋器的PageRank技術。
簡言之,大家日常使用Google時,Google已經按照網頁的重要性及其被其他網站連結的多寡,決定了連結的排列先後次序,好等用戶可以盡快找到所需資訊。
學術論文的引述其實是同一道理,現在大家連結網頁排名先後的算式,將來可能成為決定學者升遷上位的新遊戲規則。
以前,很多科技由大學轉為民用,現今民用科技反轉為大學所用,而且可決定一眾學者在象牙塔內的生與死,這個實在始料不及。
侯聯貴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