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偏僻角落,在香港一般常見:山卡啦。
以為卡啦二字貪時髦跟風卡拉OK。回想,山卡啦在我們日常生活用語普遍使用,比日本人創出卡拉OK早很多很多很多。
日前寫稿聊起自己心儀種樹養魚開荷塘荒涼卡啦地段,一面寫心下直覺文字生疑,但以自己水平着實又未敢造次(最近朋友教曉用五筆打中文發訊息已感萬幸,更從中發現自己寫中文的筆序錯得一塌糊塗,如果空間許可又求知羞恥心足夠,就是一把年紀也應從新將過去以為熟悉的語文,包括英文與中文,從頭深入再讀。)
見報後,摯友羅維明寄來電郵,簡潔指正:「『山卡啦』錯,應為『旮旯』」
旮旯?
旮字曾經看過,還以為北方罵人粗話:「狗日你娘」之類。事實也不了解何謂狗日。
族兄鄧厚成律成多年前來家作客,送我一本《漢語大字典》。三吋厚五斤重的本子還是縮印本,原大小想托於雙膝負荷仍難。
一直放在書房顯眼頭頂位置,表示自己思想好好學習中文,塵封完抹,抹過又封塵,就是有心而無用過,為維明一片心,實牙實齒托到書枱上學查。啊!這本字典也不難使用,文盲如我先從部首查「九」……沒有這九字部首便查「日」,四畫部的日字編到四十三頁,九字兩畫,很快便查出旮旯二字位於六二四頁。
跳到眼簾,兩個方塊字竟然帶來這個天目宿未明六時三十分左右好一片由心冒升的喜悅。
旮義有二,其一音X囗,解朝早日出,同旭。其二音G囗,解角落也指狹窄偏僻的地方。旯音L囗,意與旮同,放在一起美點雙輝讀G囗L囗而非卡啦。
搬離中環山腰久矣,與維明如昨日幾乎天天見面飲酒吃飯聊天的日子漸遠,北上愈去愈路遙,除非自己心計180°回旋,不然只是一番思念。一些地方配一些朋友,中環住了十五年,這中間走過的朋友無數,深記的幾個維明是一人,望友情不旮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