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公然譏諷臺灣是「一個沒有國際新聞的地方」。全世界的人都關心身邊事,總嫌國際事務遙不可及。香港回歸,《新聞周刊》亞洲版封面稱香港是"Landofsurvivors",但美國版卻改為"Cantheysurvive?"意思完全南轅北轍。問其故,該刊主編坦承,在美國若以國際問題做封面,那一期雜誌的銷路必定狂跌,不得不加個問號挑動讀者的心弦。這種做法脫離專業軌道,難怪受到批評。
臺灣政治惡鬥,太沒有章法,全民看熱鬧,吸亁了所有的政治熱情。島內事已經應接不暇,當然分不出興趣探望外界風景了。打開電視,每晚扣應節目一個接一個,來來回回都是那幾副面孔,替天行道,血脈忿張,我害怕他們當場興奮倒地。一犬吠影,百犬吠聲,他們先從一個事件想出幾個假設,接着整晚演繹那幾個假設,圖愈畫愈真。觀眾吃了嗎啡,麻醉於罵街式的免費娛樂中。
臺灣的政治發展沿着壓迫與反抗的主軸進行,朝野沒有好榜樣學,沒有建立價值或程序共識,對權力尤其缺乏敬畏之心。不管有理沒理吵成一團,精力全消耗在少數幾個狹窄的政治議題上面,目中不見社會正義、經濟發展和文化創新。文革十年,正值臺灣黨外運動蓬勃發展,黨外挑戰國民黨的權威唯恐不及,根本顧不了大陸的天翻地覆。因此黨外從來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大陸。影響所及,民進黨政權當「中國崛起」不存在,從不認真研究因應的對策,只會劍拔弩張,鋌而走險。本土化高唱入雲,若不在國際化的脈絡和全球化的潮流找定位,必然製造本質化的、排他的、簡單化的話語,乃至臺灣忘記世界,世界忘記臺灣。
全球化拉大貧富懸殊,以前中小企業家白手起家,根留臺灣,現在卻漂流世界,錢跟着帶走了。精英們飛來飛去,不必仰賴島內媒介,直接從網絡獲取國際資訊;金字塔下的老百姓只能給沒有國際新聞的媒介牽着走,胃口和視野愈來愈窄,形成資訊兩極分佈的社會。我原本對臺灣蠻有信心,因為每次回頭看,憂心的險關都一一渡過。陳水扁八年鎖國路線一錯再錯,辜負大好機會。選民已經清楚宣示:調整方向,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