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年輕化、專業化與非政治化辨識 - 李怡

蘋論:年輕化、專業化與非政治化辨識 - 李怡

港區人大代表選舉昨日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中產生了36名代表。因為納入了一些較年輕的或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士,於是循中國大陸的口吻,香港也有人應聲說是走向年輕化與專業化了。另一方面,參選人大的候選人,則紛紛不提政治,當選的羅范椒芬早前說,不覺得參選人大是政治,另一位新當選的史美倫早前也說,因為她在金融界有豐富經驗,故會以她的專業服務國家。
自港區人大開始報名以來,中共喉舌就宣傳這次人大代表選舉以年輕化、專業化為特色。人大的孿生子政協也如此,不久前大律師公會主席袁國強被委任為廣東政協,也有傳媒強調他的年輕與專業,他本人也表示接受委任是認為「可以幫助廣東省推動法制改革」。
年輕化、專業化,是中共近年標榜的人事改革。另一方面,非政治化也是中共新時期的宣傳口徑。因此,除了羅范椒芬之外,袁國強也說不認為擔任廣東政協是「政治任命」。
中共1949年建政以來,有二十多年一味強調要「政治掛帥」,近年走市場道路,「非政治化」是對過去泛政治化的逆反。此外,老人政治,土包子專政,也曾是中共的掌權特色,年輕化、專業化自然也是對過去的逆反。
然而,非政治化、年輕化、專業化也要看運用在那一方面。作為行政機關,尤其是文官制度下的公務員,自然要定立退休制度,以免過老的人擔任繁重的行政職務。其中涉及專業的行政部門,比如金融管理,當然也需要專業知識,小學未畢業就參加戰爭的人,自然不適宜管理專業部門。然而,作為立法機關的國會,西方的文明國家不但沒有年輕化、專業化的要求,而且擺明是政治化組成的機構。羅范椒芬說她不覺得參選人大是「政治」,那麼相信她只符合盛華仁所說的「擁護憲法」,而實際上她恐怕未讀過憲法。因為憲法上明明宣示,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參選這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成為其中一員,若非白癡,豈能自以為「不覺得是政治」?至於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更是已含有「政治」二字,中共在建政之初,就是召開全國政協來決定國號、國旗、國歌等等建政符號的。被委任為政協,若非白癡又豈能說「不是政治任命」?

全世界文明國家的國會,從不強調年輕化。相反,有些國家還設有上議院,讓退休的元老任議員,去議論國事。擔任文官固然有年齡上限,但參選國會議員或總統、州長等公職,卻沒有年齡上限,而且通常會稍為年長的人士才有機會當選。中國人大,是中國的國會,參選人大代表,若強調年輕化,則只能證明人大並無實際權力,它只是中國共產黨的橡皮圖章,因而要配合中共「年輕化、專業化」這個新時期的主旋律。
全世界文明國家的國會,也從不強調專業化。國會不需要專業人士提供服務。因為社會上有不同的專業,有的專業重視創造性與想像力,如繪畫、從事虛構創作的藝術活動,有的重視分析、綜合能力,有的重視人際管理,這些方面的專業人士,都未必適合擔任國會議員,而且國會中若由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各據專業特質去議政,那就會像香港立法會不同的功能組別議員各自守住自己的行業利益而爭議不休一樣,對行使最高權力並無助益。一個國家的國會議員,必須以國家利益、全民利益為主要考量,而不是只考慮自己行業的專業利益。
專業化,在成熟的文官制度中,甚至也不是必要的。香港過去的政務官,常常在不同的部門調來調去,都並不影響他們的行政效率。
參選人大,委任政協,都強調年輕化、專業化與非政治化,這只能證明人大政協儘管擔任的是政治職位,實際上全無政治權力,而只是為中共已作的決策蓋章,他們的年輕與專業形象,也只是讓橡皮圖章看來美觀一點而已。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