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命里程碑<br>美科學家成功複製細菌DNA

人造生命里程碑
美科學家成功複製細菌DNA

美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合成方法,製造出全球首個人造的細菌脫氧核糖核酸(DNA),向創造人工生命邁出重要一步。科學家下一步是將這個DNA植入一個活細胞,讓它嘗試自我複製。一旦成功,人就會和神一樣能創造生命。

馬里蘭州文特爾研究院(J.CraigVenterInstitute)的科學家,花了五年時間,製造出性病細菌「生殖支原體」(Mycoplasmagenitalium)的DNA。選擇這種細菌做研究,是因為它的DNA結構是所有生物形式中最簡單,只有485個基因,而人類則有30,000個基因。領導研究的史密斯(HamiltonSmith)說:「我們證明建造龐大的基因組是可行。」
科學家首先利用在實驗室製成的DNA,用化學方法將它們重叠、合成,最後製成「生殖支原體」細菌中485個基因的全部582,000對基因組,亦即製成人造DNA。

擬將DNA植入細胞

史密斯將基因組比喻成電腦的操作系統,它未裝入電腦前「自己無法運作」,因此下一步,亦是製造人工生命體的最後一步:把人造DNA放進一個活細胞中,看看它能否控制這個細胞和自我複製,變成一種新生物體。文特爾研究院表示,他們「並非創造生命」,只想透過創造人工生物,製造新的生物燃料,甚至解決氣候變化等問題。
不過加拿大研究機構ETC指,文特爾研究院聲稱製造出全球最長的基因組,但長度並非最重要,而是「它有多聰明」。英國生物學家華萊士(HelenWallace)指出,文特爾研究院所用的方法,只是讓人們較大規模地改變基因,製造出「有新基因排列的生物」,「距離創造生命還有一大段路」。
英國《衞報》/美聯社/法新社

創造人工生命歷程

1953年:英美科學家認定DNA是生命的化學密碼
1973年:美國科學家將一個基因植入與它沒有關連的細菌內,開啓基因工程之門
1981年:首隻基因改造老鼠誕生
1996年:複製羊「桃麗」誕生
2003年:歷時13年的人類基因圖譜繪製工程完成
2005年: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製造首個人類胚胎幹細胞
2007年:美國科學家文特爾將一種細菌的基因組,植入另一種細菌內,為創造人工生命邁出第一步
2008年:文特爾複製出首個人造的細菌DNA
法新社

無人監管 人造細菌安全成疑

由小說《科學怪人》(Frankenstein)到電影《2020》(BladeRunner),人們都擔心一旦人類可以創造生命,會否製造出怪物。美國科學家在製造人工生命體邁出重要一步,再次掀起人類扮演上帝角色所牽涉的道德、醫學、和安全問題爭議。
美國「生物科技及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卡梅倫(NigelCameron)指出,負責監察新科技的政府和國際機構,至今未為迎接人工生命體做好準備,沒有制訂監管規則。一旦人工生命誕生,它的擁有權誰屬,完全沒有定論,令這個範疇變成無人監管地帶。
卡梅倫擔心,如果有科學家將人造細菌,放入大自然環境與現有細菌混合產生變種,後果無法預測。
加拿大研究機構ETC成員托馬斯(JimThomas)則擔心經濟利益問題,他指出人工生物科技發展迅速,預計到了2015年全球1/5化學物都是人工製成。生產人工生物的機構,屆時有可能壟斷巿場。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