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甘蔗的方法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吃甘蔗的方法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林行止在〈魚蛋牛丸藏道理〉一文說有讀者寄給他一份有關一補習學校經濟科老師在班上授課的「影像」資料。老師用的個案是:一碗定價二十元的魚蛋小食,有魚蛋六粒。六粒牛丸的亦同價。但若要魚蛋和牛丸各三則多收二元。老師以這種「價格差」為起點具體地解釋了消費者的滿足程度與需求曲線的關係,應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魚蛋牛丸「雙拼」的價錢比不拼的高,因為無論是那一種,第一粒的滋味特佳,「效用」也最大。「換句話說,隨着意慾漸次滿足,有關物品,不論是食物或是財貨,其效用一路遞減──供求曲線向右傾斜。」林行止認為魚蛋老闆「民間智慧」的定價標準證實了經濟學上有名的「邊際效用遞減定律」(LawofDiminishingMarginalUtility)的效應。
林行止接着說他曾多次用「定律」作分析「工具」。最早的一次大約在三十年前,個案是顧愷之「倒噉甘蔗」之異行。顧愷之(346-407),字長康,東晉畫家,工詩賦,善書法,有「才絕、畫絕、癡絕」之譽。其異行見《世說新語》:「顧長康噉甘蔗,恒自尾至本。人問所以,云:『漸入佳境。』」
林行止用「定律」來解釋顧氏啖甘蔗「不合常規」,因為「由淡入甜、漸入佳境正是效用最大的食蔗法,完全符合經濟學原理……如果由最甜部份的中間一段吃起,『頭』和『尾』便會『淡而無味』。」
讀了林行止的解釋,再參考R.B.Mather教授《世說新語》的譯文,突然覺得吃甘蔗是一門學問。試看譯文:WheneverKuKai-chihchewedsugarcane,hewouldalwaysstartatthetip(andworkthemiddle).Whenanyoneaskedhisreason,hewouldreply,"ByslowdegreeIentertherealmofdelight!"
「尾」是末梢。「本」依辭典的解釋是「根」。三民書局《新譯〈世說新語〉》的注釋也從此義:「甘蔗根部最甜,越近末梢越淡,故云。」長長的一根甘蔗,「尾」究竟是帶青葉的部份還是帶鬚根部份?Mather說startatthetip,可見他把「尾」看成「頭」。林山木把「本」解作甘蔗中間(幹),應是他吃蔗的經驗之談,跟Mather的譯文互相呼應。但他把顧氏「自尾至本」的吃相視為「倒噉甘蔗」,意思是不是說甘蔗應該「自本至尾」才不會「本末倒置」?
顧長康吃第一口蔗是從末梢啃下去呢?還是從鬚根啃上去?他第一口在頭或在尾開始雖難定奪,但把最甜的部份留到最後才享用卻清楚不過。古人常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在少年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老來就可享晚福。長康吃蔗,自尾至本,不正說明了古人確有對「苦盡甘來」的信念麼?姑妄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