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脹潮專版(五之五)<br>通脹4.8%創11年新高

中國通脹潮專版(五之五)
通脹4.8%創11年新高

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昨日公佈,內地去年全年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幅為4.8%,創下自1997年至今11年的新高,而GDP(國內生產總值)則連續五年保持雙位數增長,去年增幅達11.4%。不過,內地民眾質疑CPI報假數,同時抱怨:「GDP每年都在漲,幸福感每年都在降。」

內地去年CPI的增幅,比2006年的1.5%高出3.3個百分點,也遠超政府確定的3%漲幅的通脹控制目標。謝伏瞻在記者會上表示,食品、居住價格上漲是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原因,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2.3%、居住價格上漲4.5%,70個大中城市的樓價則上升7.6%。

網民:統計局長在裝瞎

不過,官方公佈的數據,無論食品或房屋的價格加幅,與市民的實際感受相差太遠,因此受到質疑。有網民調侃:「4.8%?是中間多了一個點?還是前面漏了一位數?」也有網民說:「我們的統計局長的眼睛不是被別人蒙上了,就一定是自己在裝瞎。」
謝伏瞻則強調:「大家對CPI數據的關心不能過了頭。」他說,如果拿國家公佈的CPI跟百姓每天上街買東西所涉及到的每一種商品去比較,可能會產生誤解或錯覺,因為CPI是一堆商品加權的平均數,反映的是全國的平均水平。
謝伏瞻表示,要控制物價上漲,需要採取多方面措施,而要收到成效需要一個過程,今年即使沒新的漲價因素,僅是去年物價上漲的「翹尾」(後續)影響,內地都面臨較大的物價上漲壓力,所以政府把控制物價的上漲作為今年宏觀調控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加,是內地經濟過熱原因之一。圖為工人在上海一個五星級酒店地盤施工。 路透社

GDP逾24萬億元增11.4%

在經濟增長方面,內地去年GDP總額超過24.66萬億元人民幣,比2006年增長11.4%;固定資產的投資也明顯加快,比上年增長24.8%。對於外界關注中央會否採取更強硬的調控措施,謝伏瞻表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是,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風險依然存在,新的一年有必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但中國是否調整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美國的經濟狀況,中國會採取相應的措施減少美國經濟減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新浪網/網易/新華網

內地2007年主要經濟數據

GDP(國內生產總值):246,619億元
比2006年增幅:11.4%

固定資產投資:137,239億元
比2006年增幅:24.8%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比2006年增幅:4.8%

CPI 食品價格
比2006年增幅:12.3%

CPI 居住價格
比2006年增幅:4.5%

CPI 70個大中城市房屋售價
比2006年增幅:7.6%

城鎮居民人均收入:13,786元
比2006年增幅:17.2%

農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
比2006年增幅:15.4%

糧食總產量:50,150萬噸
比2006年增幅:0.7%

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億元
比2006年增幅:16.8%

進出口總額:21,738億美元
比2006年增幅:23.5%

城鎮登記失業率:4.0%
比2006年跌幅:下降0.1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國際媒體報道「物價危機全球關注」

中國的通脹率居高不下已成為國際傳媒的熱門話題之一。南韓聯合通訊社(韓聯社)以《中國的物價危機讓全世界擔心》為題的報道指出:「中國的物價危機將何去何從?這一問題正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僅去年下半年,美國《華爾街日報》刊載的擔心中國通貨膨脹的文章就有數十篇之多。

改革開放後第三次物價上漲

韓聯社的報道稱,中國這次物價上漲是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三次物價上漲。第一次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1988年通脹率達18.5%),第二次發生在1994年至1995年間(1994年通脹率高達24.1%)。過去的物價上漲是因為供需不平衡,而這次則是在供需穩定情況下的以農產品價格上漲為首的。88年的物價上漲主要表現在對家電產品的搶購,94年則主要表現為奢侈消費品的搶購。
報道稱,面對中國的物價上漲,西方的心理是很複雜的。一方面是對中國商品質量不高的不滿以及不斷要求人民幣升值,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商品價格的提高,會導致物價的最後防線崩潰,給本國國民的生活水準帶來不利影響。
中新網/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