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醫學界發明<br>耳瓣手術根治中耳病

港醫學界發明
耳瓣手術根治中耳病

【本報訊】膽脂瘤型中耳炎是一種常見且具潛在危險的慢性中耳病,患者耳朵會不斷流膿、發出惡臭,嚴重者更會令聽覺受損及引致腦膜炎和腦腫瘤。傳統切割手術會令逾半患者仍出現流膿狀況,但本港醫學界發明的「香港耳瓣手術」,令逾九成患者可徹底根治病症。 記者:梁德倫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主任尹懷信教授估計,現時全球約1,000萬人患有膽脂瘤型中耳炎。他指出,該病形成是由於連接咽喉和中耳的咽管功能失衡,而且中耳反覆感染,使鼓膜上皮細胞異常向中耳增生,經積聚後變成一粒粒的膽脂瘤(cholesteatoma),就會流膿並發出惡臭。

嚴重或致失聰及面僵

若病情持續,膽脂瘤會因越積越大而破壞附近的耳骨,引致失聰,甚至破壞附近的面部神經演變成面僵,或入腦導致腦膜炎及腦膿腫。
該學系學務主管唐志輝教授表示,據統計現時本港約有2%人口患有中耳炎,其中約有1%至2%人會慢慢演變為膽脂瘤型中耳炎。而3、4歲患中耳炎的孩子中,三成是患滲出性中耳炎,若未有及時醫治會演變為膽脂瘤型中耳炎。
現時傳統治療方法為乳突切除術,將中耳後顱骨內受感染的氣房及膽脂瘤切除。但由於部份患者手術後需要重新生長的皮層生長狀況不理想、耳道狹窄或仍有殘餘膽脂瘤復發,高達六成的患者會於手術後仍出現流膿的情況。
中大醫學院早於80年代中期已發明香港耳瓣手術,唐志輝解釋,該手術會待患者切除膽脂瘤後,將其耳部顳肌筋膜剖出深層組織瓣,完全覆蓋於手術後留下的乳突腔內的創面。由於耳瓣組織連接血管,故覆蓋後可為創口的上皮層生長提供良好保護,使該部位加快復原及根治膽脂瘤的形成。
該系利用本港在87年至04年間共313宗曾接受耳瓣手術個案作回顧性研究,訪問當中302名病人,發現當中91.3%人在接受一次耳瓣手術後,已能徹底割除膽脂瘤,不再流膿。他說,由於患者多為正值壯年人士,故根治該病有助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免受耳朵流膿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