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下的橋樑」、「為國家貢獻」、「可近觀龍顏,揣摩聖意」、「對話渠道比其他人順暢」……總括而言即「直接溝通」。
古時,有抱負的人通過科舉制度這漫長又艱苦之路,晉身文武百官,得以面聖,光宗耀祖。另一種捷徑,便是當太監宮女。
比起來,侍候主子的宮人,認為他們更加「直接溝通」,因為梳頭吃飯洗澡大小便,是最貼身服務,最近的距離,最氣息相聞的關係。
同理,很多人渴望躋身權力核心,當個代表,當個委員,這些現代化的名堂,其實同宮人有什麼分別?都討得主子歡心,鞠躬盡瘁。他要你,才得到安插──「內務府」會進行篩選的。選中了,便是「進宮」初階,沒得到地位高級一點的宮人們瞅着滿意,過不了首關,也當不上你自以為是的「橋樑」了。
中國秦漢以來宮中已有閹人。任用閹人不是對他們信任──相反,是極度不信任,生怕與后妃亂搞民主關係,才除去生殖器,等同「繳械」,方可放心。太監或因出身窮鄉僻壤苦地方吃不上飯,或期望得享榮華富貴,或覓一生路出息了,才忍受一刀之劫。被閹的全在十五歲以下,甚或七八歲小孩。
不過政客中,也有幾十歲才「自閹進宮」的。宮人手持報名表竟有榮耀表情?奇怪,世上哪有當傭工的如此得意?有何值得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