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為芻狗/積極不干預 - 林夕

萬物為芻狗/積極不干預 - 林夕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常被引用的一句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太多人曾用屈原天問式的慨嘆去引用這句話,怨上天不仁,讓人民受苦,民不聊生,之類。這其實和老子的哲學,特別是關於治世理念的精神有頗大的距離。
先解釋一下芻狗的意思,有兩種說法,芻字也有版本是草花頭,一種說法芻狗是祭祀的草織物,燒掉了就成為廢物。一說芻指草,植,狗,動物。兩者皆指地位不高的東西。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下一句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連着來讀,更該明白老子的「仁」,跟孔子的仁有層次上的分別。老子的仁,是懷有分別心,主觀判斷帶有私心喜好的心,並非絕對性的好東西。上天以無私心無主觀判斷,把天下萬物為最原始的東西,一視同仁,明白「道」的聖人,也不懷所為有偏私的「仁」,平等看待百姓,這是無為而治的極至,就是讓萬物百姓順自然的條件而生存。
這兩句話其實充份表達了「積極不干預」政策的精神,道德經第二十九章道:「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一貫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小政府大市場的治世哲學,所謂自然,就是佛家所說條件足夠故花能生,自然所限種子未能成花。將這自然條件放在經濟領域看,就是指市場的力量,政府以無私的心讓各行業在市場自由的大海中釋放出最高效率的求存能力,自生自滅,看似無情,其實無私,才是仁政的最高境界。不過?
明天再續。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