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風箏、兩個小孩、三代父子情,《追風箏的孩子》引領全世界的眼睛,重新注視那片沒被紅白藍三色染污,不與恐怖份子畫上等號的阿富汗天空。還記得那天我乘着港鐵看此書,哈山對着主人好友真誠道:「為你,千千萬萬遍!」時,我狼狽得想設法掩飾在公眾場所眼紅紅的困窘。電影版今日上演,明知重溫會再哭,但為你,千千萬萬遍!
911=阿富汗=恐怖份子。然後可以是等於或不等於《追風箏的孩子》。事關卡勒德.胡賽尼(美國阿富汗裔)的處男作,撰寫契機在於他得悉塔利班禁止阿富汗放風箏,繼而引起他兒時在阿富汗鬥風箏的回憶,妻子鼓勵他將不為人知的阿富汗展現人前,為的就是要告知阿富汗不一定與恐怖份子畫等號。但現實是塔利班政權不滿電影而對戲中小演員下追殺令,據聞他們已遠走美國!
故事發生在70年代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情同手足,直至風箏大賽當日哈山為助阿米爾追拾戰利品時遇暴力侵犯,阿米爾見死不救,接着蘇聯入侵,阿米爾帶着內疚與父逃往美國。20年後一通電話「你這次可讓事情變好起來。」讓阿米爾重踏故土並發現父親大秘密……
《藍》導演奇斯洛夫斯基曾在拍畢三部曲後宣佈不再拍電影,原因是他認為電影永遠比不上讀者看着文學時,最忠於自己的幻想。電影版《追》亦然,阿富汗今昔描寫、阿米爾與父親間的矛盾,還是原著才夠濃夠味。
記者:馮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