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菜源吃山頭 - 鄧達智

盆菜源吃山頭 - 鄧達智

昨天從急景殘年以盆菜賀節賀年者日眾,從高級菜館鮑魚燕窩到便利店益街坊抵食夾大件盆菜,談到湖南土家族用作祭祀然後共族分享的「抬格子」食際。與吳昌壽先生談起他們土家人的傳統,聯想新界圍村盆菜之起源應亦從祭祀,而非純為款待鄧姓宋室皇親國戚而起。
古人期望五世同堂百子千孫共享天倫,一世人捱生捱死目標不似今人多為自己理想,最主要為家族繁延。人死了並非一了百了,早定風水寶地為後代立下未知數的昌盛。再訂下祭祀讌嘗,餘出多少多少田地銀鈿作日後祭禮應用,安排重九清明二祭以白豬多少隻金豬多少隻之外,還有一些祖先訂立祭禮完畢於山墳月地就近結磚立灶,以祭品煮出窮困戶年中難嘗以豬肉為中心的菜餚,就在自己墓前與後代共吃;雖已仙遊遠去,每年兩次能見着後人聚首一堂,不論祭祀目的純實際祭肚還是慎終追遠,只要他們來,只要一起吃上一頓肉香四溢的飯菜,黃泉之下亦甘甜。
就似今天年老父母,不敢造次多要求,年中生日,年尾團年飯能與子女孫兒共聚,就是自己掏腰包或在廚房弄一身一頭大汗在所不計,還敢要求父親節母親節?重要是,他們一起回來!
山頭野嶺運送盆碗費事,以大盆將不同飛禽走獸游魚與田蔬共煮,大家在草地上圍圈坐下,筷子一雙(那時有甚麼公筷?)另加飯碗,在我童年的歲月仍見父老叔伯八人共吃,將一整大盆菜另加白飯二至三大碗吃得光光。族大有乞兒,有人會刻薄說才不去拜山,為了那半斤幾両豬肉?但有人一年能吃上幾次肉維繫祖先去世前的安排,樂於聽命遵從。近年經濟大善往春秋二祭者甚眾,可見子孫仰祖的心仍是比那幾両豬肉強。年前LonelyPlanet來訪問,特別帶他們到我們位於龍鼓灘的祖墳拍攝「吃山頭」,未料引起國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