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膽結石可引發多種疾病,糖尿病患者若罹患膽結石甚至隨時導致急性膽囊炎,誘發血糖失控,嚴重可以致命,切除膽囊是最徹底的治療方法。醫學界近年引進「超級微創」技術,以針孔式鏡頭及微型儀器切除膽囊,三個在腹部的主要傷口只有兩至三毫米,幾乎看不見,病人復元時間也較傳統的微創手術快,約一成病人可於手術後24小時出院。 記者:梁瑞琼
外科專科醫生黎卓先指出,有四類病人需要接受膽囊切除手術,包括因膽結石引發腹痛及胃氣脹、患有膽結石的糖尿病患者、膽內長了體積超過一厘米的瘜肉及患有膽總管結石人士,其中八至九成個案也是因膽石引致腹部不適需要切除,而膽囊長出瘜肉或是癌症的先兆,切除膽囊可預防惡化。患者可透過超聲波檢查確定膽囊內是否生有結石,大部份個案也是在患者接受身體檢查時發現,只有小數長者病人出現急性病發症狀。
隨着微創手術不斷改良,現時已可使用更精細的手術儀器,進行膽囊切除這一類腹腔鏡手術。黎卓先指出,用傳統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需在病人腹部開兩個10毫米小孔及兩個5毫米小孔,然後將儀器放入病人體內切除,手術後四個傷口清晰可見。但利用最新的針孔式儀器做手術,除了在肚臍位置開一個10毫米小孔,餘下三個手術小孔縮小至兩至三毫米。由於傷口細小,手術後毋須縫針,在康復期間病人深呼吸時出現的痛楚也會大大減輕,腹部的傷口幾乎看不見。
手術時間約35分鐘
本港已有約500名病人使用針孔式儀器切除膽囊,有關技術目前已擴展至用作疝氣(俗稱小腸氣)修補及盲腸手術上。黎卓先指,傳統微創腹腔鏡手術時間約需一小時,但針孔式只需約35分鐘,由於手術創傷小,故住院時間也可縮短。不過,約2%用針孔式手術的病人因組織黏連,最終需轉用傳統微創手術或進行開腹手術。
膽囊是負責儲存及分泌膽汁的器官,協助消化及吸收脂肪物質,一旦切除膽囊,肝臟分泌的膽汁便無法儲存,因此手術後初期,若病人進食過多脂肪食物,因膽汁不足易引致脂肪性腹瀉,甚至出現脂溶性維他命缺乏。黎卓先提醒病人手術後因膽汁減少,易出現輕微肚瀉、腹痛及脹氣等問題,但隨着適當調節飲食,有關症狀可以大幅改善。
切除膽囊手術傷口比較
傷口位置:腹腔劍突下
傳統微創手術:10毫米
針孔式微創手術:3毫米
傷口位置:鎖骨中線
傳統微創手術:5毫米
針孔式微創手術:2毫米
傷口位置:右腋前線
傳統微創手術:5毫米
針孔式微創手術:2毫米
傷口位置:肚臍位置
傳統微創手術:10毫米
針孔式微創手術:10毫米
資料來源:外科專科醫生黎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