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白高敦訪問中國,大受英國輿論抨擊,指他親中態度肉麻,有失國格,譬如人家辦奧運,白高敦給中國戴高帽子,嘻皮笑臉的說:不要把獎牌都拿光了,留幾個給我們。
英國的外交,由十九世紀開始,就是為了做生意,不大講什麼道德理想,所以拿破崙叫英國人做「雜貨小店主的國家」。英國人很務實,為了利潤,他們相信「面子不是成本」,也就是廣東人說的,「跪地餵豬乸」也可以,這是英國外交厲害之處的地方。
第三世界許多落後地區,對英國人患單思病,很艷羨英國的民主和自由,但其實對於英國人,他那一套,你抄襲與否,他才不在乎,最重要是你開放市場,替他提供賤價勞工,出售國土資源,讓他能從你的腰包裏掏錢。
白高敦去中國,拚命擦鞋,從英國外交的大原則來看,一點也沒有錯,中國的人權,跟英國沒關係,英國人漸漸也想通了:大陸的勞工如果都跟英國的工會一樣講人權、最低工資、生命安全保障,全球還哪來這許多MadeinChina的廉價出口貨?如果中國人自己都不要人權,別人狗拿耗子來做什麼?《觀察家報》等大罵白高敦漠視人權,這一點,確實毫無道理。
至於國格問題,就有得商議了。白高敦這一訪華,低三下四的,獲得天朝大國獎賞生意合同八億英鎊。
這個價目,值不值呢?人家法國總統薩哥齊,一邊溝女,一邊訪問大陸,輕輕鬆鬆,就在中國撈走了二百億歐羅的合同。白高敦得到的八億鎊合港幣一百二十億左右,但薩哥齊拿到的卻是港幣二千億,同樣是表態一句「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不提人權,這一手空手入白刃的打荷包工夫,高下立見。
論打荷包,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苦海孤雛》裏,有一個賊頭,名叫費根,住在倫敦的貧民窟,養着一批小童,教他們在街上欺身扒竊。《苦海孤雛》改編過音樂劇,由舞台劇演員朗穆地(RonMoody)飾演費根,有一場大人與群童的歌舞,由穆地主唱,就叫做「打一兩個荷包」PickaPocketorTwo,歌詞趣怪、幽默,是音樂劇的極品。英國人的戲演得好,去中國「撈嘢」,沒有理由輸給法國佬的,尤其是白高敦會計師出身,是很出色的財相,可見二十一世紀,這個國家人才凋零了。
白高敦對英國有何貢獻,為時尚早,但肯定對中國語文有一點點貢獻,因為我想出了一個燈謎。
謎面叫做「華山頂上用茅廁」,簡稱「華山用廁」,猜英國首相姓名,謎底正是「白高敦」:華山很高,進茅廁,「高」高的「囗」着,也就是廣東人說的「踎」,從下面,隔着竹架子抬頭一看,見到一個「白」白的屁股,不正射中這位白老大的芳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