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逾7000人冠心病或中風死<br>日吃2両豆腐防心血管病

每年逾7000人冠心病或中風死
日吃2両豆腐防心血管病

【本報訊】心血管疾病是本港第二位疾病殺手,僅次於癌症,估計每年有逾7,000人因冠心病或中風死亡。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族,每天進食2両豆腐或飲210毫升豆漿,可令血管內皮功能上升一倍,同時減低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15%,可大大減低腦中風及心臟血管栓塞的風險。 記者:梁德倫

港大醫學院一項由醫學研究碩士生陳熠恒負責的異黃酮與動脈粥樣硬化關係的研究,邀請了126名心血管病高危人士參與,當中94%人為冠心病或栓塞性腦中風患者,並有44%人同時患有糖尿病。參加者分成四組,每組人每天從日常飲食中攝取不同份量的異黃酮,研究結果顯示攝取量最高的一組參加者,血管舒張的功能增強逾一倍,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則下降15%,顯示異黃酮有助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研究更發現每天攝取約20毫克異黃酮,即進食2両豆腐或飲用210毫升豆漿,已含有足夠的異黃酮。
不過,陳熠恒提醒痛風症患者不宜食用大量的豆類食品,以避免增加痛風症復發風險,市民也只需從日常飲食中攝取異黃酮即可,因身體過量吸收異黃酮,或會影響甲狀腺功能。
本港每年有近25,000宗中風新症,頸動脈粥樣硬化是預測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因素之一,但醫學界暫未有一套公認的量度標準。港大醫學研究碩士生劉巨基一項血管內皮再生細胞與血管粥樣硬化的研究,邀請了30名曾患缺血性中風病人及30位健康人士參與,研究人員量度參加者的血管內皮再生細胞數量及檢查其頸大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後發現,曾中風人士的頸動脈內壁厚度平均1.08毫米,而健康人士則只有約0.9毫米,健康人士的血管內皮再生細胞數量也較中風病人多,前者每微升血液含血管內皮再生細胞平均為400粒,後者則只得約240粒。

吸煙者易中風

港大內科學系心臟科劉柱柏教授指出,血管內皮再生細胞數量每下降20%,頸動脈內膜厚度便會上升10%,相信日後可利用計算內皮再生細胞數量,作為斷定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其中一項重要指標。
劉柱柏解釋血管內膜由血管內皮細胞組成,若受吸煙、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等破壞,身體會從骨髓中抽取血管內皮再生細胞,遷移到受損血管位置修補,故此種細胞在血液內的數量越少,顯示血管的破壞程度越嚴重,中風及心臟病發的風險相對提高。

部份食物異黃酮含量

食品:豆腐亁
異黃酮含量(每百克):67毫克
每日所需食用份量:30克

食品:豆腐
異黃酮含量(每百克):28毫克
每日所需食用份量:70克

食品:豆漿
異黃酮含量(每百克):10毫克
每日所需食用份量:210毫升

食品:豌豆
異黃酮含量(每百克):2.4毫克
每日所需食用份量:830克

註:每天約攝取20毫克異黃酮即可改善血管
功能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