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抽查食物跟潮流<br>監察酒樓點心蛋撻牛丸燒味

食環署抽查食物跟潮流
監察酒樓點心蛋撻牛丸燒味

【本報訊】食物安全相繼出現問題,食物環境衞生署被批評後知後覺。該署今年調整食物監察策略,由以往重點抽查容易變壞的高風險食物,改為加強抽查市民經常進食的食物,如酒樓點心、蛋撻、腸仔包、牛丸魚蛋、燒味及粥品等,分析常吃食物的安全水平。該署將投放500萬至600萬元,建立全港食物安全資料庫及「鳥瞰圖」,深入了解各區問題食物分佈。 記者:陳沛冰

食環署署長卓永興接受訪問時表示,該署每年在恒常食物監察計劃及專項調查,共抽查約6萬個食物樣本,主要是容易變壞的高風險食物、有違規紀錄、曾發生中毒事故等,但「只睇過去紀錄好滯後」;而且抽查種類太分散;即使發現食物出現問題,可能市民甚少食用,對健康危害不大。

廣泛進食構成風險

他指,食物監察應更具前瞻性,食環署今年會調整策略,增加抽查市民經常進食的食物,「好似市民食早餐,會去飲茶、茶餐廳,食蛋撻、腸仔包,又經常食牛腩、牛丸、魚蛋、各式丸、燒味、牛雜。小朋友鍾意食嘅食物,會特別留意。市民廣泛進食已經係風險因素,唔好以為食咗咁多年冇嘢就冇事。」
現時食環署每年抽查逾2萬個蔬菜樣本,近期內地要求輸港蔬菜先送到深圳南山轉送中心查封,卓永興稱,該署增加在文錦渡檢查菜車,及增派檢疫犬,故可減少抽查蔬菜樣本,調撥資源增驗市民常吃食物。
根據食環署的新監察方法,每季將進行一次專項調查,估計一年可化驗3,000至4,000個樣本,集中追查食物出問題的原因,如是否加入防腐劑等,「豬腰豬膶有冇加硼砂?有啲魷魚發得好大好爽,可能加咗化學物,我哋會問業內人士點樣整」。若監察效果理想,明年會增加抽查數目。
食物安全中心曾發生調亂食物樣本事件,員工填寫抽查紀錄時出錯,誤將來自超市的問題白飯魚當作從街市魚檔抽取。
卓永興表示,該署會投放500萬至600萬元,加強電腦系統,員工抽樣時使用手提電腦,直接輸入樣本資料,減少出錯。

市民在早、午、晚餐亦會進食的腸仔蛋及公仔麵,會成為加強抽查的食物之一。
謝榮耀攝

將成立食物資料庫

食環署也會成立一個記錄全港食物監察資料庫,記錄及分析食物樣本來源,及問題食物分佈,預計今年底至明年初建成。卓又稱,下月開始正式外判化驗項目,現時政府每年進行44,000個化學測試,當中7%樣本將外判,全部是防腐劑或重金屬。

食環署今年會加強抽查小朋友愛吃的食物,如魷魚、魚蛋及牛栢葉。

特稿
署長:提升部門形象

食環署常被揭發員工「蛇王」,小販管理隊執勤時又導致小販受傷,負面新聞不絕。食環署署長卓永興承認,有需要提升部門形象,「唔係要做市場推廣,而係產品要掂」;他提醒蛇王員工:「唔好有幻想會放鬆」。

「捉小販唔輕鬆」

有意革新食環署文化的卓永興表示,以往部份事件如員工蛇王,令市民對食環署印象打折扣,指「個別員工有問題在所難免」,同時需要增加部門的運作透明度,令市民全面了解部門工作實際情況,「其實同事掃街好辛苦,捉小販唔係輕鬆嘅工作」,需平衡市民打擊小販的訴求及小販生計。
他指,未來一至兩年會增聘300多名衞生督察、小販管理隊員工及科文,全屬公務員職位。署方未來會加強主動性,如近期牛肉供應短缺,署方已特別巡查市面,是否有來歷不明的牛肉供應,「會提高應變能力,以免令人覺得(架構)臃腫」。
他上任後已到訪逾一半地區辦事處,與前線員工會面,希望建立更專業團隊,亦會加強員工培訓,如日後實施違例吸煙定額罰款後,會加強執法及票控培訓。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