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美金融股未到入貨時機 - Michael Preiss

MichaelPreiss筆記:美金融股未到入貨時機 - Michael Preiss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毋庸置疑正面臨熊市的挑戰。正當宏觀數據凸顯美國經濟步向衰退的同時,金融股崩潰的狂流已湧到科技股、細價股和零售股。
標準普爾500指數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已雙雙跌破去年8月的低位。隨着企業盈利增長勢將放緩,股市顯然會進一步尋底。

美國會大刀闊斧減息

美國運通銀行指出,消費市道降溫和信用卡拖欠惡化,是無法避免的事實。就算聯儲局於本月底減息半厘,信貸和銀行融資市場也難即時脫困,此外,供應管理指數顯示,製造業亦見收縮。更令人憂慮的是,美國各地的樓價均持續向下。
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早前暗示會大刀闊斧減息,意味着當局的政策已一百八十度轉變過來,不再把打擊通脹視作首要任務。這是金價突破每盎斯900美元,以及美元一蹶不振的導火線。
美國銀行吞購Countrywide,寓意美國財政部和聯儲局默許拯救有問題的金融機構。可是,在華爾街大吹淡風的形勢下,我質疑環球市場能否置身事外。
由於投資次按抵押債務債券(CDO)、結構性投資工具(SIV)和信貸衍生工具失利,美林、瑞銀、花旗集團和貝爾斯登同告損手,惟高盛勉力保住其股值溢價。

高盛表現較同業優勝

目前高盛的市賬率為2.5倍,明顯高於美林和雷曼兄弟的1.3至1.5倍。事實上,在去年華爾街滿佈地雷的日子,高盛的表現的確不俗,在第4季有純利32.2億美元,相當於每股賺7美元。
高盛的成功,全賴其實行合夥形式和重視風險控制的公司文化,令交易員難以四出「胡作非為」。
當高盛的投資銀行家還在向客戶出售CDO的時候,旗下替公司進行買賣的交易員,反過來大舉沽空次按指數。
不過,曾擔當高盛主席的現任美國財長保爾森,卻成為國會議員的矛頭所指,認為他要對次按爆煲一事負上部份責任。
部份人早已批評,高盛未有盡力避免利益衝突,例如該公司推出200億美元的槓桿式收購(LBO)基金,顯然就是與其客戶如KKR、Blackstone和TPG搶生意。此外,高盛為諸如紐約證交所併購Archipelago提供顧問服務,自己卻擁有Archipelago股權。

現價尚未反映新形勢

我不會在目前的每股198美元水平買入高盛股票,因為其股值溢價尚未完全反映環球金融市場的新形勢,包括交易、首次公開招股(IPO)和併購活動前景。
儘管高盛有出色的交易技巧,但華爾街認為這家投資銀行的市盈率只值8倍,因為金融市場始終存在風險,幾乎每10年就會爆發驚天動地的事,例如長期資本管理(LTCM)爆煲、俄羅斯債務風暴、泰銖問題和次按風波。
與美林和花旗不同,高盛的資產負債表未受SIV和次按影響。不過,就算是華爾街最頂尖的公司,也可能作出錯誤決定。在1994年那一場債務風暴中,高盛便損失差不多10億美元。
我會等到高盛股價跌至160至165美元買入,但現在肯定未到「入貨」時機。至於美林和摩根士丹利股票的市盈率現為7.5倍左右,較過往的12至15倍顯然低了一截。在新的領導班子帶領下,加上獲主權財富基金青睞,華爾街各大銀行與投資大行,將成為股市中的「灰姑娘」。
但在現階段,投資重點是安全至上,並不是談回報的時候。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