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投資者也希望於新的一年能賺取滿意的回報,可是,現時市況風高浪急,要得到相當回報,風險亦相對提高。因此,審慎及詳細的投資理財計劃是不可或缺的。
美國經濟多番受到次按問題困擾,危機蔓延至金融業,加上職位增長急速放緩,投資者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憂慮增加,美股表現較為遜色已在巿場的預計之內。去年新興市場及亞洲地區成為投資者的新寵兒,單是去年,兩者的累積升幅已超過3成。
可是,投資於這些巿場也有矛盾之處。投資者不難發現他們有共通的弱點—PE偏高,例如印度及中國的PE分別高達28.4倍及21.3倍,相比環球16倍的PE顯得較為昂貴。
估值偏高相信會為亞洲及新興市場的投資帶來一定程度的風險,牛巿處於成熟期,投資時要較為揀擇,贏面才會增加。
基建及內需業有前途
整體來說,新興市場及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潛力遠較美國為佳,在人力資源、經濟發展、基建項目、原材料需求等因素支撐下,花旗分析員認為,新興市場及亞洲地區經濟於今年能分別維持6.9%及8.7%。在巿場風險上升和巿況波動時,估值較便宜和盈利可預測性較高的地區和行業,股價表現明顯優於整體大巿。
投資者應如何部署呢?風險管理是重要的策略。投資者不妨考慮投資地區性的主題行業基金,包括盈利前景較佳的基建和內需行業,這類型基金投資方針是投資廣泛的亞洲地區或新興市場的有潛力行業及公司,減低單一巿場對投資回報的影響,透過涉足不同國家和投資具潛力的行業股票,達至長線資本增值和分散投資風險的效果。
除此之外,一些可沽空股巿指數,有對冲策略成份的基金也是另一選擇。筆者記得較早時亦曾提及在風險溢價上升時,投資者可引入對冲策略以分散風險。投資這類型基金可在市況表現良好時獲得較理想的回報;相反在跌市時,這種投資策略可降低投資者的損失。
分散投資組合降風險
美國經濟放緩,新興市場及亞洲地區作為重要的貿易夥伴,出口業也無可避免受到影響。可是,新興和亞洲地區政府的財政狀況良好,有助透過發展基建項目和刺激內需,減輕出口對其經濟的影響。這些國家的外滙儲備較多,加上貿易盈餘及經濟發展迅速,政府亦籌備一連串的基建計劃,例如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估計將投資超過6000億美元,大力發展鐵、公路、電力、水利及港口等建設,印度的五年建設計劃規模超過4000億美元、馬來西亞第九大馬計劃亦有600億美元的規模,其他如南韓、印尼與中東等地區,持續都有重大基建項目計劃,為基建相關的公司帶來穩定的商機。
但投資者在投資亞洲地區時仍有地方需加倍留意,如該區於今年出現政權交接,政局的穩定性對該區的影響仍然存在。故此,投資者部署投資計劃的時候,應盡量以分散投資組合為主,以減低投資風險。
張敏華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