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總理溫家寶連下數道金牌,禁止或限制水電煤氣、糧油肉奶等加價,頻率之密、範圍之廣、罰則之嚴,都令人驚訝,民間和個別媒體已出現「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改革前」的質疑。長期以來被視為改革派的溫家寶,為甚麼在中國改革開放步入30周年之際,突然如此熱衷採用行政手段?
調控力度不亞於朱鎔基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通脹歷史,可以看到兩次高峯:1988年通脹率達18.5%、1994年達21.7%,當年出現的搶購風遠比目前嚴重。前一次,中央政府一開始本着「勇闖價格關」的改革精神,並未着意打壓物價,而是側重整頓金融秩序,銀行準備金率首次提高到13%。高通脹,加上「官倒」(官員及太子黨倒賣政府控制的商品指標)等腐敗問題嚴重,是翌年爆發波及全國的學潮、民運的「國內小氣候」之一。
後一次,副總理朱鎔基親自兼任中央人民銀行行長,推出聲名顯赫的「治理整頓16條」,多管齊下,厲行調控,經濟增長速度及通脹率都大幅回調,他也因此獲得「經濟沙皇」之稱。
目前的通脹率,遠不及上兩次通脹高峯,但論調控力度,無論行政手段,還是存款準備金率、利息的增加頻率,今次都不亞於前兩次。由此可見,溫家寶今次嚴打加價風,與其說是為了防止通脹,不如說是為了對民眾有一個交代,期望如同1994年一樣,免於重蹈1988年引爆民運的覆轍。
今年是北京奧運年,又是改革開放30周年,維持社會穩定自然又成為中共壓倒一切的任務。由於時下的貧富分化、官員腐敗遠嚴重於1988年,反而政府的公信力遠遜於當年,一旦物價飛漲引爆民怨、引爆社會動盪,這個政治責任不是溫家寶所能承擔的。因此,他寧願放下改革的招牌,不再依賴加息、加準備金率的市場調控手段,而改用見效較快的行政手法。
政府對價格的廣泛干預,雖然強調是「臨時」的,但對市場經濟的傷害已不言而喻,價格穩定的表面下,供應的減少最終仍會損害消費者利益。可以預期的是,中央政府下一步勢必重罰一些「頂風犯案」的企業,以收殺一儆百之效。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