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內人隨筆:一切從改名開始 - 尹思哲

案內人隨筆:一切從改名開始 - 尹思哲

是日金句:It'sareallygoodtimetobeanentrepreneur.Ifyouhaveahalfwaydecentidea,youcangetitcompletelyfunded.─PeterThiel

新公司成立不久,幾個舊人已忙得不可開交。望向月曆,內子臨盆在即,快將誕生的女嬰,姓名早取定。然而,替新Web2.0產品改名的工作,卻一直擱着不動。
思哲樂觀地相信,有個好名字,就已經成功了一半。舉例YouTube,意指你的電視、合乎你的口味、你的內容、你的表演舞台。它的名字,清楚地反映了產品原意。YouTube成名後,有段小插曲:賣鋼管的utube.com,某日開始,龐大的流量忽從天降,導致他們一度被迫停站,原來,那都是錯誤輸入YouTube域名的訪客。

Facebook眼中釘

另一邊廂,Facebook名字則源於學生名冊(paperfacebook),也是顧名思義的好域名。MarkZuckerberg創業時,Facebook的域名,因為被註冊了,並非現在般簡潔。他們在前頭加上「the」,即thefacebook.com。年半後,才以20萬美元,在人家手裏購回域名,刪去那根眼中釘。
話說回來,網站的域名,不像人的姓名,它不能重複,不可以相撞。思哲的心儀域名,早被投機者搶先註冊。再說,像內地那種數字域名,也最討我厭,那些網站沒有靈魂,我們的產品,卻非一味抄襲的複製品。

拉近人與地方的域名

概念上,若說YouTube出現,拉近了人與不認識的人的距離;若說Facebook出現,拉近了人與認識的人的距離;那麼未誕生的產品,所拉近的,是人與認識的地方的距離。
故此,我們的核心價值,穿上語言的外衣,它或許是地區、社群、地方、地點,諸如此類。另外,由於產品世界通用,因此甚麼.com.hk或.asia那種地方性的域名,也不管用。
最終,我們很可能也像Facebook,暫時妥協,採用沒被註冊的權宜域名。當然,那個名字,絕不會在報紙寫出來。

案內人隨筆網誌:
http://wanszezit.wordpress.com/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