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業帶來不少好處,也為你帶來很大滿足感──你有自己的天地,任何時候也可無拘無束地看影碟、閱讀、洗衣及沐浴。除非你是在物業周期頂峯時置業,即使物業有折舊問題,你有否留意,長遠來說物業的價格在扣除通脹後,仍然是上升的,正因如此,不少人都說自住的物業可以購買。
如果是租屋,你有機會經常為搬屋而煩惱,也不能有自己的裝修。置業也可避免因租金大幅上升,而令居住成本增加,是風險管理的一種,因為物業是現在以固定的價格去取得居住權,再同時分期付款──當然,利息的支出是可變的。
買樓有槓桿效應
我曾分析過,以投資回報去支付租金及物業,對比於其他投資產品的回報問題。不過,如果你不是投資高手,經常因選錯股或是入錯市而蝕本,又可能因花費大而沒有儲蓄,投資物業便成了強迫性的投資。所謂爛船也有三斤釘,在十多廿年後,沒有其他投資及儲蓄的人也會有物業一伙,作為退休資產的一部份。
購置物業時,通常是不會付出十足本金的,於是要向銀行借貸。物業按揭的每月供款,包括本金及利息。本金是投資的一項,而利息是因你本金不足而要付出的代價,是一去不返的支出。因此物業的增值能力,很視乎本金的升幅,不過,你只是付出了很小部份的本金,於是物業價格的升幅,會帶來很大的槓桿效應。
勿擔心無屋可住
例如500萬元的物業,首期三成即150萬元,如果物業有20%升幅,升至600萬元,不計利息、律師費、印花稅等支出,回報率是66%(100萬元÷150萬元),這正是投資物業最引人入勝之處。
很多時置業衍生的問題是購入價過高,很快便像抽新股跌破招股價般,跌破購入價;購入了不稱身即過大的物業,令自己的負擔過重;又或是在購買前未有計算風險,在經濟逆轉時無力供款,因此置業應是在價格處於低位及向上的周期,而不是價格已很高而令人擔心無屋可住之時。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講師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