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穆爾較早時來訪香港,他說芝加哥大學校園裏人人喜歡辯論,是個充滿挑戰味道的圈子、也是個很有貢獻的圈子。
撰文:冼麗婷
攝影:陳亮華
我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工作二十多年,年半前出任校長。近日來香港與本地校友聚會,不禁想起對上一次與妻子來訪這個城巿的愉快經歷。那是26年前的事情了,第一次遠東之行,一切新鮮美好,結果,我們回家不到十個月,快樂地迎接第一個兒子的誕生,也成為我第一個深刻的香港回憶。
................
這一趟舊地重遊,感受國際城巿的新世紀動力,想不到著名校友的故事又把我帶回古老的芝大去。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跟我校原來有兩代淵源,他與父親楊武之同是校友。1928年,楊父在芝大取得數學博士學位後回國,當時只有6歲的楊振寧,看到父親帶回家的大學年刊,對遙遠而美麗的大學校園留下深刻印象。20年後,兒子回到爸爸的母校,以兩年半時間完成物理學博士學位,當了一年助教後離開。
如今又是60年了,老校友講述古老校園的辯論風氣,閃過一縷年輕得意神色。楊教授說四十年代的學生跟現在的學生一樣愛辯論,爭論到了沸點,面紅耳赤,但總不會動手。今天來這裏讀書的香港學生又怎麼樣呢?以我作為校長之見,他們的辯論能力當然不弱,能在好辯的大學留上幾年,不論研究生還是本科生,誰還不會學懂詰問與爭辯的本領呢?
................
香港特區政府問責局長之中,財經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八十年代在芝大修讀博士學位,他說當時候的教授為學術而辯論、絕不留情,每有外來學者踏入校園開研討會,不論有名氣沒名氣,誰都不能避過嚴峻質詢與挑戰。陳家強現時由學者變為問責局長,為真理而辯論這種精神能否放諸政府裏頭,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們做學問凡事存疑、不順從、不因循、敢於挑戰定論;治學以分析思維,解決問題以統合方法。以芝大這些價值與訓練處世、做事,我認為放諸四海皆準。
................
2006年逝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76年)佛利民(MiltonFriedman),是另一位出色校友,他的著名自由經濟理論,影響全球、對香港經濟政策影響深遠。佛利民曾經讚揚香港是全世界自由經濟體系的最佳例子,今次訪港,有人問我是否同意他所說:自由巿場理論最終會導至政治、社會自由體系的產生。作為學者,我不想評論政治議題。事實上,這一套影響巨大的理論,並非單單經濟系、商學院教授有貢獻,我們法律學院裏的教授也有深入研究與了解。我校過去二十多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中,部份根本就是法律學院裏的教授。總的來說,芝大學者在自由巿場學說擁有專家地位,今後當然會繼續研究、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