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中經濟支柱的廖生已退休,雖然手持約600萬元資產,但由於沒有收入,故每月生活費預算只有1萬元,在這個高通脹年代,似乎過於緊絀。敦沛金融投資研究部主管郭家耀認為,廖氏夫婦現有投資組合過於保守,建議重新整理以提高回報,令生活費由現時1萬增至每月1.5萬元。
廖生是典型「積穀防饑」類人士,除了有一層已供滿的自住物業,本身早已投資股票,而且主要是收息股,其中滙豐(005)平均買入價低至40元。
雖然早為退休籌謀,但投資策略傾向保守,廖生手頭投資組合主要分3個範疇,其中股票佔一半,總值約300萬元,他表示:「買股票最緊要穩陣,所以鍾意買藍籌股,尤其滙豐,佔咗我嘅股票組合價值一半以上;另外亦喜歡公用股,揸咗中電(002)、港燈(006)同煤氣(003),貪佢哋派息高過銀行。」
投資太保守 跑輸通脹
除了買股票要穩陣,廖生亦將四分之一資產、即140萬元放在銀行做定期存款。
直至兩年前為提高資產回報率,他開始投資基金,首隻買入的是景順亞洲平衡基金,他坦言:「當初買基金都有少少投機心態,希望有高啲回報,不過隻基金係平衡基金,都唔係好高風險。兩三個月前,聽銀行理財顧問提議,買咗隻比較高風險嘅景順亞洲棟樑基金同霸菱香港中國基金。」
個案
讀者:廖生(52歲)、廖太(42歲)
職業:退休人士及家庭主婦
資產:連同基金、定期存款及股票,總值約600萬元(見圖);另有一層已供滿的自住物業
目標:確保現有資產可對抗通脹,不需為生活費憂心
症狀:投資策略過於保守,現金未能有效運用,缺乏醫療保障
建議
5厘回報 夠抗通脹
廖氏夫婦雖然已有一層供滿的自住物業,及600萬元資產,但由於負利率重臨、通脹惡化,按現時二人過於保守的投資策略,很大機會跑輸通脹。
滾存夠用40年
因此專家認為,他們需要改變現有投資策略,但由於二人均已退休,故仍以穩健為主,目標只需達致對抗通脹便成。
郭家耀將兩人的整體投資回報率,下限設為5%,足可對抗今年約4%通脹。郭家耀稱:「每年平均通脹率約為2至3%,今年4%算特別高,故設為5%已相當足夠。」
廖氏夫婦的整體投資組合經調整後,回報由6.5厘增至8.3厘,足已蓋過所需的5厘,每月生活費可提高到1.5萬至2萬元,並跟隨通脹按年增加,一直滾存至40年後亦足夠應付生活所需,再無後顧之憂。
定存
換馬人民幣 息價兼賺
現時廖氏夫婦約有140萬元放於銀行做定期存款,主攻澳元、美元及港元,為不同年期產品。郭家耀表示,由於聯繫滙率港元與美元掛鈎,港元受美元下跌拖累而貶值,加上定存利率低於通脹,只有約3.5至4厘利息,故建議將140萬元定存金額當中的90萬元,撥作投資其他收息產品。
分注買黃金ETF
由於廖太為內地人,故建議廖氏夫婦可考慮將其中50萬元轉到內地做人民幣定存,息率有4.5厘或以上;而且預計人民幣將不斷升值,利息加升值潛力,回報可望達12厘。
另外20萬元購入Streettrack的黃金ETF,因為現時美元貶值,黃金有保值及對抗通脹能力,加上市場預期金價有機會衝破每盎斯1000美元關口,預計回報率達15厘;餘下20萬元則留作緊急用途(見圖)。
廖生另持有約值4.6萬美元的外幣掛鈎投資產品,郭家耀認為產品太複雜,建議一併轉作澳元3個月定存,回報有4.5厘。
經調整後,定期存款整體回報可望由4厘,升至7厘。
基金
趁中資股跌可撈底
廖生現時已投資的基金,包括景順亞洲棟樑基金及霸菱香港中國基金都集中於亞洲,未來走勢不俗,但景順亞洲平衡基金以投資澳洲股市為主。
郭家耀擔心受歐美市場不景氣影響,澳洲經濟增長會放緩,影響基金回報,故建議用半年時間觀察該基金表現,若首季回報低於10厘,應改供其他基金。
他認為中國股市已累積一定跌幅,可趁機入貨,建議買入首域中國增長基金,回報應可達20厘。
經調整後,基金組合回報可由15厘增至20厘。
建議$150萬基金投資組合
霸菱香港中國基金
目標回報:10厘 風險:中 建議投資比重:13%
景順亞洲棟樑基金
目標回報:10厘 風險:中 建議投資比重:55%
首域中國增長基金
目標回報:20厘 風險:中 建議投資比重:32%
股票
落注國壽中移動
廖生的股票組合以滙豐為主,佔總值51%(見表);另一半為公用股如港燈、中電及港鐵(066),雖然以穩陣的收息股為主,但亦有潛在風險。
組合中的和黃(013)及國泰(293),前者因3G成績未如理想,後者則因航空股周期上落大,風險較高,宜換馬中資股。
郭家耀建議以現價買入國壽(2628)及中移動(941),前者過去兩年有不俗盈利,後者則由於資本投資不多,相信會增加派息。
減持滙豐
至於廖生現時揸重貨的滙豐,恐會受到次按問題拖累,建議若滙豐削減派息,令股息率(yield)低於5厘,應將所持滙豐的三分之一換馬至其他股票,可考慮增持中電及港燈等防守性高的公用股。
經調整後,估計股票組合回報可由6厘提高至8厘。
保險
醫療保費唔慳得
廖生退休前,有公司提供醫療保險,但退休後不再受保,現時只有一份以紅利代供的人壽保險。廖太說:「我哋搵咗好多間保險公司,但都未搵到一間合心水嘅,本來有間幾好,但因為加咗價,所以冇買到。」
貴都要買
郭家耀指出,長者最大開支是醫療費用,明白以廖生、廖太的年紀購買醫療保險會較貴,但一旦有病需住院或長期治療,花費可能更高,故勸廖氏夫婦盡快購買醫療保險。
至於人壽保險,由於兩人沒有子女,相對較為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