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字接力 - 雷競璇

以名字接力 - 雷競璇

說來恐怕見笑。不久前貝娜齊爾被殺,大家關心的是局勢起伏、股價變動等大事,我也細心讀報,但希望弄清楚的,是貝娜齊爾究竟姓甚麼。
最後得知,她和她父親一樣,都姓布托,英譯是Bhutto。我還弄清楚她丈夫姓扎爾達里,英譯是Zardari,貝娜齊爾的兒子也就姓扎爾達里。
我的舉動看來無聊,但不盡然;事緣我上個月到新疆旅行,遇到一個有關姓名而對我來說是前所未知的現象,要借這個機會弄明白一下。
到新疆時因為要進入一個遺址,文物單位派了兩位工作人員隨行,都是維吾爾族;交談起來,發現他們對姓氏的處理和我們漢人大不相同。每人將父親的名字用作自己的姓氏,然後將自己的名字作為兒女的姓,例如某人的名字是Ali而姓氏是Ablimit的話,Ablimit本來是他父親的名字,而他自己的子女就會姓Ali,如此類推;換言之,各人姓名是以一種「由名轉姓」的接力方式一代傳一代,沒有貫串各代的共同姓氏。
這是我第一次碰到這樣的現象,馬上想到是否源自伊斯蘭教的影響,事實上很多維吾爾人都採用回教名字,只是由於漢譯的變化,往往看不出來,例如艾力就是英譯的Ali,買買提就是Mamadu。於是遇到貝娜齊爾被殺的報道,就借之了解一下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人,是否也有相同的姓名接力制度,最後得知巴基斯坦人和世界大多數民族一樣,採用歷代相沿的姓氏。
如果不是源於宗教因素,維吾爾族這種少見的制度可能來自本身傳統。維族最早在漠北蒙古草原形成,後來西遷到今日的新疆,唐朝時稱為回紇,宋朝時稱為回鶻,清朝時稱為畏兀兒;所用語言屬於突厥語系,但今日的書寫文字主要以阿拉伯字母拼寫。我國歷代史書有不少關於維族的記載,從中可以整理出姓氏制度的演變。讀中外古書,往往會遇到和姓氏有關的材料,例如希羅多德(Herodotus)的《歷史》和《聖經·舊約》提到名字時,往往附帶說是某人的兒子、女兒,或者來自某地,反映當時還未形成姓氏,需要一點背景資料,才不會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