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月中了,天終於算是涼了。
香港電視台和電台報新聞,會把十二度的天氣報稱「寒冷」,聽在北方人耳朵裏,以為誤報。
這個時節,十二度,在許多地方,溫暖如春了,又或者誇張一點,「熱死人了」。
人體對於氣溫的感覺,也有國際標準,叫作「有效溫度」。根據對靜坐着,穿普通衣服的人作測試,看人體與環境作熱量交換時的感受反應。
「有效溫度」的概念在八十多年前已經提出,經過歷代科學家的修正,得出的指標大約是,氣溫在攝氏二十二度的時候,人會感到涼爽,血管開始收縮。溫度下降到十八度,人會感到非常涼爽。再降至十五度,會覺得稍冷,身體的循環系統開始減弱。
再降五度,感覺便由稍冷轉為中冷,血液循環減弱。人的不舒適感覺加重,禁不住會打寒顫。再降五度,也就是當氣溫只有攝氏五度的時候,人就真正感覺到寒冷了,血管流量變化減緩,身體弱的人,不保暖的話,極度不適了。
這一套「有效溫度」的概念,為城市供暖製冷機構提供了標準,照此標準製作空調,可令大部分人舒舒服服過日子。
當然,每個人對於氣溫的適應能力都不同,前些日子在峨眉山頂峰看雪,零下五度,我沒覺得怎麼冷,但同行的朋友卻覺得自己兩隻腳「不見了」。還有一次在北海道,同團一個男人,任憑大雪紛飛,上身只穿一件短袖汗衫,手裏還抓一條小毛巾,不時抹汗,晚上在札幌大通公園看雪雕,把周圍的日本人都看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