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名士應該慨歎自己生不逢時,若生在高清時代,又有幸出鏡,他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化靚妝了。
跟性別歧視無關,化妝,從一開始就是女人的事。最早的生物化學家是商紂王,他將紅藍花榨汁作胭脂唇膏,我猜他不敢用自己做白老鼠,所以只負責生產,把化妝品的使用權很大方地交給了後宮佳麗,反正那兒多的是女人,一捉一大把,比捉白老鼠還容易。從此以後,把脂粉往臉上塗抹就成了女人的專利。女人化妝不需要理由,不化妝卻有可能被貼上「懶女人」的標籤。
化妝品也吸引了男人,由魏晉至南朝,許多出名的男人都是靚妝的支持者:玄學家何晏、書法家王羲之、詩人曹植……一個比一個「綽約嫣然」,王羲之被杜弘治的美色傾倒,用「面如凝脂,眼如點漆」來讚美他,換作今天,你是男人,你試試把這番讚美送給同性,不被對方打死就怪了。到了梁朝全盛期,貴族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這給不愛化妝的「懶男人」造成極大壓力,索性豁出去走極端,以不修邊幅為榮,甚至「故去巾幘,脫衣服,露醜惡,同禽獸」。可見化妝品對男人構成多大困擾!後世史學家大約覺得男人化妝形同罪惡,用社會動蕩,名士們思治不得,產生畸變心態替他們開脫。照我看,不過是愛美的天性使然。
像今天,傳統電視好好的,來一招高清,大約也是男人為自己創造合理化妝的機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