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題材起軒然大波<br>優先搜畫:《追風箏的孩子》遭塔利班追殺

性侵題材起軒然大波
優先搜畫:《追風箏的孩子》遭塔利班追殺

去年最賺人熱淚的電影,未必是出爐金球獎最佳電影的愛情大悲劇《愛.誘.罪》(Atonement),又或是日本溫情片《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反而是由兩位不見經傳的阿富汗小朋友主演、改編自暢銷小說《追風箏的孩子》(TheKiteRunner)的同名電影,小僕人哈山的遭遇最觸動觀眾的心。 撰文:戶川淳

本周四(17日)在本地上映的《追風箏的孩子》,去年在美國上映時大獲好評,影片已入選美國全國電影評論學會10大電影,雖然入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但其實電影由美國片《離奇過小說》(StrangerThanFiction)的導演馬可科士打(MarcFoster)執導,是美國出品。

目睹侵犯無施援

《追》片故事忠於原著,描寫在阿富汗長大的主角童年的成長經歷。12歲的富家子阿米爾,因母親難產而死,誤以為得不到父親的愛,性格內向怯懦,幸得情如兄弟的僕人哈山一直在旁保護,二人最愛一起放風箏。然而,有一天阿米爾眼巴巴看着哈山慘成一宗可怕的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他不但沒有向好友伸出援手,更把哈山當作陌路人。
後來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隨父親逃往美國。長大後成為作家的阿米爾仍然被自己對哈山的罪咎感纏繞着,這時一通來自遠方的電話,才令他知道哈山長大後,為守護阿米爾的祖居而遭塔利班處決,而哈山的兒子在父母被殺後,卻從孤兒院遭塔利班擄走。阿米爾終於勇敢面對自己的罪過,決定冒險回到塔利班政權下的故鄉,為童年好友盡最後一點努力,還發現父親一直埋藏多年的秘密,巨大的悲慟湧上觀眾心頭。
兩個小男孩阿米爾和哈山是全片的靈魂,導演馬可科士打為了忠於原著和力求真實感,決定起用全無演戲經驗的阿富汗小孩,還首趟踏足喀布爾找到了在當地法國學校就讀5年級的施奇利亞.艾伯哈米(ZekiriaEbrahami)飾演富家子阿米爾,以及透過阿富汗救援組織(AfghanReliefOrganization)物色到阿默汗.馬穆撒德(AhmadKhanMahmoodzada)演小僕人哈山。

小演員避走美國

由於電影涉及敏感的性侵犯題材,由開拍至上映期間引起爭議不絕,幾位童星被傳在阿富汗遭到迫害,甚至受到塔利班追殺,電影公司為此僱用前中情局人員進行風險評估,決定接走他們暫避美國,不過為了安全計,幾位小演員在影片上映後也不再公開露面。

場景小八卦:新疆權充阿富汗

對於美國人來說,全球最危險的地方除了伊拉克,就是阿富汗!不過導演馬可科士打為凸顯真實感覺,反對在片場搭景拍攝。於是拍攝場地一方面要重現70年代阿富汗喀布爾的繁盛熱鬧,另一方面又要拍出前蘇聯入侵後多年的頹垣敗瓦場面。製作人員走訪了全球20多個國家,歷時三個月,才選定在中國新疆喀什噶爾。當地風貌多元化,人口大多信奉回教,看起來十足阿富汗。

話你知:華仔睇完小說萌改編之念

《追風箏的孩子》改編自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Hosseini)的同名小說,卡勒德65年生於阿富汗喀布爾,76年舉家隨擔任外交官的父親移居法國巴黎。80年因蘇聯入侵阿富汗,轉往美國尋求政治庇護。其後畢業於加州聖地牙哥大學醫學系,現居加州執業。《追風箏的孩子》是他的第一部小說,出版後大獲好評,登上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並榮獲多項英美文學大獎。中文譯本推出後,也令林青霞及劉德華等藝人熱烈追捧,有傳劉德華曾有意將小說拍成電影。

劉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