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陽曆十二月,慶祝了元旦,就想,快進入臘月了,快過年了。這個念頭很有趣,因為才過了陽曆新年,想的卻是「年」快到了,下意識裏是以陰曆(舊曆)年為真正的年,剛過的陽曆年只算是正餐的前點,與「熱熱鬧鬧過新年」是不搭界的。好在習慣上稱陰曆十二月為臘月,否則,過了元旦,就想着進入「固有傳統之十二月」,真會把人搞糊塗,分不清時序。
我們還習慣稱呼陰曆年為農曆年,因此,導致一些人以為農曆即是陰曆,則是莫大的誤會。其實,中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有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標準,計算月份;也有太陽的春夏秋冬為標準,訂定農耕所必需的二十四節氣。這也是為什麼清明總是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小寒總是陽曆一月六日左右,大寒總離不開陽曆一月二十一日。而臘八與陰曆年就不一定了,每年都不知道會落在陽曆哪一天,都得查。以前跟着陰曆過日子,不用查,要查也只是想弄清過年與農耕節氣的關係,那就查黃曆(皇曆),也就是中國傳統的farmer'salmanac。
小時候搞不清楚臘八是怎麼回事,只知道有臘八粥吃,也就吵着要吃。我們家裏煮的臘八粥材料還真不少,有白米、薏仁、大紅豆、小紅豆、桂圓、蓮子、花生、紅糖、白糖,有時還摻點綠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讀到滿洲人富察敦崇寫的《燕京歲時記》,裏面記載北京的風俗:「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比我們在臺灣吃的似乎還複雜,不過意思相同,就是亂放一通,把好吃的都混成一鍋煮了。
相傳臘月八日是釋迦牟尼成道日,佛教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效法牧女獻乳糜的傳說,取香穀及果實熬粥供佛,當然是有什麼好吃的就放什麼,逐漸與民間習俗合流,變成吃臘八粥了。民俗研究者認為,臘八粥始於宋代,有不少文獻資料可證。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說,「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莊綽《雞肋編》卷上則說:「寧州臘月八日,人家競作白粥,於上以柿栗之類,染以眾色為花鳥象,更相送遺。」這風俗有點怪,頗似宋朝人玩「點茶」,在杯盤之中進行藝術造型,算是古人的裝置藝術,不過,這種藝術化的「臘八白粥」大概不怎麼好吃。
吃完臘八粥,就等着臘月二十三祭囗,供糖瓜或麥芽糖,過小年。囗王爺吃了糖,嘴是甜的,上天言好事去了,我們就真正進入了「無王管」的年節,開始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