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理智,我的感性 - 董橋

她的理智,我的感性 - 董橋

我在《從前》裏寫過繆先生的故事。是六十年代中期,繆先生的上海舅媽租給我中環山腰上那所老樓房,勸我讓出客房分租給她的外甥彼此好省些租錢:「都是天涯淪落人,有個照應也是好的!」她說。繆先生在九龍一家印刷廠做事,一向住廠房,嫌天天過海麻煩,亁脆只放了幾十箱舊書在我家的客房裏,一兩個星期過來找幾本書拿回廠房去讀,讀完了送回來再挑走幾本。他說那些書是移民美國的老朋友留給他保管的,似乎都是英文書。
有個星期天,繆先生翻遍七、八箱舊書找出JaneAusten的三部小說:《SenseandSensibility》、《MansfieldPark》和《NorthangerAbbey》。他說他的朋友來信要他把這三種書交給一家洋行的英國人:「信上說這幾部都是初版書,賣了,書錢滙美國去。」繆先生說。我匆匆翻了翻那幾部小說,封皮都重新裝過,有點發霉有點損傷有點褪色。我那時候年輕,只曉得初版舊書昂貴不曉得收藏初版書學問多大。聽說繆先生那位朋友上海老家是做洋書生意的。我偶然跟申石初先生談起奧斯汀初版的事,申先生說他抗戰時期在南京錯過了一套《理智和感性》,初版皮面裝幀,幾十袋麵粉的價錢,一輩子後悔。「那套書後來好像賣給了張道藩,」申先生說。「奧斯汀的文字真是水中的雨花石那麼淨素!」

三十出頭我才發憤勤讀奧斯汀小說。起初快讀讀情節,繼而慢讀讀文字。那麼閨秀的心思,那麼廳堂的措辭,再怎麼檀香扇子的故事她的文句一點聞不出俗香,一味風過水靜。一七七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一八一七年七月十八日歿,小說付梓出版不敢署真名只敢印上"ByALady",奧斯汀竟然成了英國第一位照實描寫平凡人物平凡生活的小說家。一生寫了六部小說:《理智和感性》、《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花園》、《愛瑪》、《諾桑覺寺》和《勸導》,每一部都寫英國中產階級生活的哀樂,開拓家事文學的先河,燭照女性與社會的悖逆關係。機靈的風趣傳遞她的同情,優雅的進退敷設她的批判,申先生說奧斯汀的高妙在於忘卻文學而自成文學,遠離世間而另闢世間。
出身鄉村牧師家庭,父親有點學問,母親會做點詩,奧斯汀沒有進過學堂,只在家裏苦修,終生待嫁,生活圈子小得只有八個兄弟姐妹和幾家親戚友朋。日子這樣瑣碎,她只好瑣瑣碎碎應酬這些真實的凡人鋪排她瑣碎的故事,觀察盡量細致,浮想不妨深遠。我在劍橋圖書館裏認識的一位教書先生告訴我說,十八世紀流行的浮誇浪漫小說誰都厭倦了,奧斯汀筆下隣家籬邊花草那樣親切那麼熟悉,高眉讀了高興,低眉讀了低徊!四十一歲多病謝世之後,她的哥哥一手操持《諾桑覺寺》和《勸導》的出版雜事,公開宣布"ByALady"真人真名是JaneAusten。攝政王喬治四世每一處行宮都擺着全套她的小說。偶然幾個名家稱讚她,她反而謙稱自己墨水太少膽子太大:"IthinkImayboastmyselftobe,withallpossiblevanity,themostunlearnedanduninformedfemalewhoeverdaredtobeanauthoress."到了二十世紀,英國讀書界體悟她小說對社會對文化的敏銳觀察:觀察儘管不那麼宏觀也不那麼嚴整,奧斯汀終歸淡淡描畫了舊社會轉變成新社會的側影,即便忽略了菜市場的喧囂魚市場的腥臭,曳地長裙嬝娜處,她畢竟驚破了貴冑堂前語燕的清夢!

牛津郡HenleyonThames的JonkersRareBooks珍藏一部奧斯汀《理智和感性》,我一見消魂,再見傾心,三見癡騃。一八一一年的初版,Sangorski&Sutcliffe下大功夫裝幀的紅皮燙金花飾,三冊裝在紅皮書函中,封面內頁貼HenrySherbrooke的勳章銅版藏書票和AustinSmith的紅底金字標籤,全套精緻典雅,不破不損,標題頁前一頁的副標題頁half-titlepage佚失,那倒小事了。算起來是嘉慶年間的老書,ThomasEgerton出版,註明"PrintedfortheAuthor",根據學者考證,這個初版頂多只印七百部,我至今只在書市上和拍賣會上前後見過三套,一套是初版一八一一那年裝幀的皮封,損傷嚴重,索價貴得幾乎不講理;另一套跟Jonkers這套一樣是七、八十年前的重裝本,保存得不太好,髒髒的,副標題頁也佚失,價錢說不上不公道。我考慮累月捨不得錯過的是這第三套,幾度議價都議得我有點難為情了。我對ChristiaanJonkers說,奧斯汀出這套書偷偷摸摸怕人議論,沒想到我跟他為這套書講價也像犯了什麼見不得人的大罪似的!

《理智和感性》奧斯汀寫得真辛苦。先是一七九五年初稿寫成《ElinorandMarianne》,一七九七年依據書信體初稿改寫成《SenseandSensibility》,十二年後的一八○九年再次修訂期望出書,一八一○年冬季ThomasEgerton帶走書稿,立刻發排,翌年十月三十日出版。聽說,可憐的奧斯汀總是怕人知道她在寫小說,這部書的初稿都寫在一張張小紙片上,萬一人家闖進來她才方便塞進書桌上的吸墨墊片下。故事難免絮叨,我讀起來有點像英國人讀《紅樓夢》似的又隔閡又好奇。李安拍的這部名著電影我看了,比小說緊湊,也拍出了奧斯汀筆下韻致。李安的學養思緒絕對不會那麼「英國」,我猜頂級演員EmmaThompson幫了他不少忙,難怪DVD盒面上沒有導演的大名,盒底有,小得放大鏡都看不很清楚。玩賞這套優雅的老書我想起申先生,他辭世多年了:「我們都是凡人,」他常說,「活得愜意靠的是Sensibility,不是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