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化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邊緣化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前些時在草山參加了一個唇槍舌劍的閉門討論。曾經為陳水扁獻計的知識界朋友紛紛懺悔,其悲壯雖不至於作秦廷之哭,也算痛心疾首了。他們當年響應李遠哲登高一呼,唾棄「向下沉淪」的老國民黨,支持代表「向上提升」的民進黨。沒想到陳水扁勢力貪腐之疾,無能之甚,他們除了自悔,還自咎是「同謀」,對不起良知和百姓。有黨外元老感慨民進黨當局背離了黨外精神,我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淡淡地答道:「權力太迷人了。」
會中有許多位「澄社」社員。七十、八十年代臺灣還在戒嚴期間,《中國時報》、《聯合報》和《自立晚報》設有專欄組,每天花心思請自由派學者寫文章,他們不斷鼓吹民主憲政、新聞自由、人權法治、權力制衡的理念,溫和針砭時政,並給黨外運動提供理論奧援,這樣慢慢糾集成為一個雛形的非正式論政團體,為時所重。我的朋友夜晚去金華國中操場聽黨外政見發表會,計程車司機認出他來,當即表示佩服他的敢言,堅持不肯收費。軍報豢養一批窮研究生,天天寫不通的歪文,緊咬自由學者製造社會分歧。
解嚴以後,報社專欄組和學者文章都逐漸被邊緣化了。泛泛的理論啓蒙已經過時,許多話由第一線的記者講得更明白。臺灣進入了細緻的民主改革工程,例如修憲,只有專家才有資格討論,一般學者是無法置喙的。而自由學者的歷史任務本來就是致力開創一個言論環境,反映社會上多元的聲音,而不是自己霸佔講臺。
解嚴以後自由知識界成立「澄社」,有意效法英國的費邊社,並接通抗戰前後自由學人「論政而不參政」的傳統。其社名頗有以公正輿論「澄清天下」之志。澄社在精神上支持李登輝廓清老國民黨的惡習,寄望民進黨以政權轉移進而建立長治久安的民主規範。豈料民進黨給陳水扁勢力所綁架,喪失其所賴以立足的黨外理想。更重要的生態變化:但凡陳水扁和瘋狂的閣員搶着講狠話、怪話、偏激話,自由學者的溫和言論自然不會受到媒介的注意。在閉門會議上,老社員們痛述澄社如何因為世代、省籍、立場而分道揚鑣。大家聽了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