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生前受夠苦,死後要多捱一刀,親屬十居其九拒絕驗屍要求,但其實終要歸於塵土的軀殼,是醫學研究的指路明燈。本港過去十年驗屍率持續下跌,其中瑪麗醫院的臨床驗屍個案,更大幅減少90%,醫生要改良醫治方法甚為困難。港大醫學院最近引入微創驗屍,減少檢驗造成的傷痕,望港人逐漸接受。 記者:張嘉雯
驗屍分臨床檢驗及死因裁判官轉介兩大類,前者主要用作醫學研究,後者作舉證、追討賠償之用,適用死於自殺、意外等人士。
臨床驗屍個案大減
擁有多年驗屍經驗的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副教授馬宣立指,過去12年,瑪麗醫院的臨床驗屍個案大幅減少90%,由1995年125宗,跌至去年只有9宗;死因裁判官轉介的個案中,豁免驗屍的比例亦由不足5%,增至近60%。
「人都死咗咯,仲驗乜嘢啫。」馬宣立指,經常都會遇到死者家屬這樣質問,他都會耐心解釋,「希望佢哋死,都死得有價值,幫到其他人,以後唔使咁樣死。」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副教授羅偉倫指,現時驗屍方法由屍身頸部下刀,一直剖開至盆骨,同時亦會開腦檢查。
港大參考美國及以色列的微創驗屍法,去年11月至今,利用此技術為6名病人驗屍,並輔以傳統方法比較,效果相若。
需時較傳統方法長
新方法只需要在死者的胸腔及腹腔開四至五個、每個0.5至1厘米的切口,便可以窺探身體內的器官,同時間抽取組織及體液作化驗,減少對死者的干擾,需時較傳統方法長,需一小時,能幫助死者家屬在最少創傷的情況下了解病者死因。
羅偉倫指,新的臨床驗屍並不涉及額外成本,但因為未能檢查腸胃內部、腦部、腎上腺等部位,所以不能取代傳統方法,日後會考慮改用內窺鏡克服限制。
微創驗屍與傳統驗屍分別
-傷口-
微創方法:在胸腔及腹腔開四至五個切口,每個0.5至1厘米
傳統方法:由頸部一刀剖開至盆骨,傷口大
-需時-
微創方法:約需一小時
傳統方法:需時5至10分鐘
-工具-
微創方法:需要使用外科儀器
傳統方法:使用傳統手術刀
-認受性-
微創方法:暫未能檢查出腸胃內部、腦部及腎臟等的問題,未獲法庭接納
傳統方法:獲法庭採納作舉證、賠償之用
資料來源:港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