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生長的地方沒有浪費時間這種觀念。你怎麼可能浪費時間?你不是正在做一件事,就是正在做其他事,就算是跟朋友講話或閒坐,那都是一件事啊!」
這是一個來自非洲小國的留學生所說的話。在一本叫《時間地圖》的書中讀到這句話,使我對人生頓有所悟,對所謂「浪費時間」也頓有所悟。我們一直習慣「浪費時間」的說法,做一些被認為無聊的事,會被人說「浪費時間」。在一些國家排隊買東西,看售貨員慢吞吞的樣子,我們會說「浪費時間」。甚至走路慢一點,吃飯、做事慢一點,也會說是「浪費時間」。
問題之一,是你儲存有多少時間?比如你儲存有一千萬,你花掉了一百萬,就是花掉了十分一。但每一個人在生命中剩下多少時間,是人人不同的。只活三十歲的人,花了一年時間去做被認為無聊的事,有人會說他浪費了他生命的三十分之一;活一百歲的人,則是浪費了百分之一。沒有人知道自己會活多少,自己還存有多少時間,所以說「時間就是黃金」、「時間就是生命」,並無意義。
問題之二,所謂浪費時間,往往指一個人做事慢吞吞。但慢吞吞的人,多以優悠的態度對待生活,這樣的人說不定會長命一些。太性急的人,甚麼事都急匆匆去做,以急促的態度對待生活,說不定會短命一點。動物中烏龜的行動有多慢,但烏龜卻是長壽動物。因此,表面上是慢,是浪費時間,但「慢」往往也積存更多時間,因為慢可使人較長壽,後面的時間會比快的人多。
甚麼「一寸光陰一寸金」,甚麼「分秒必爭」,都是對人生的誤解。西方近年流行「慢活」、「慢食」,要點是不怕浪費時間,而要享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