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引入新行李標籤

機場引入新行李標籤

【本報訊】機場管理局斥資5,000萬元,率先引入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處理旅客行李。

內置晶片 提高效率

新技術是將識別晶片植入行李標籤,射頻標籤的資料讀取率高達97%,遠高於舊式條碼標籤的80%,航空公司可因此減少因未能識別標籤而需人手處理的行李,從而提高效率及減省人手,估計每日可增加5%行李處理量。
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首個使用RFID的機場,機管局早在05年已引入,系統主要包括掃描器及晶片,但最初晶片並非植入行李標籤內,而是獨立貼於行李,但去年11月起,機場所有旅客登記櫃枱都可列印無線射頻識別行李標籤。
新標籤內置晶片,同時印有條碼,取代以往只有條碼的標籤。
機管局航空客運業務總經理馬耀文表示,若標籤上只有條碼,掃描器須靠近標籤才能讀取資料,但採用射頻標籤後,掃描器便可在遠距離及從不同角度讀取資料,減少行李處理時間。現時每日約有50間航空公司合共4萬件行李使用新標籤,佔所有離港行李約九成。現時航空公司可按需要使用新技術,射頻標籤每個成本1元,舊的條碼標籤只需0.5元,但航空公司不會將增加的費用轉嫁搭客。
機管局早前引入新系統時,曾引起逾千名行李處理員憂慮,長期在系統產生的輻射下會增致癌風險。
馬耀文重申,新系統發出的輻射遠較手機低,但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副主席潘兆平認為機管局未能解除員工疑慮,建議局方每年安排員工免費驗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