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代替人家小孩補習賺點零用,學生住在火炭半山,下了火車得爬一條長長的樓梯上山,腳力大概是那時練回來的。下山時已是黃昏,微有涼風,走過一幢幢工廠大廈陣,看大型貨運車隆隆煞停,大排檔坐滿臉上泛着勞動榮光的男工(也會有女的),總不期然感到一種實在,為着用心做了一件事而滿足。
想起一本已停刊的文化雜誌《E+E》兩三年前策劃了一期關於博物館的專輯,找來一些文化遊客推介理想藝術館,我選了法國音樂家ErikSatie的紀念館,理由是那空間讓我見識了「無中生有」的力量。房子只除了是作曲家出生地之外就空無一物,沒有任何珍貴藏品,但館方還是有辦法把整個空間創造得像音樂主題公園(不是荷里活版),呈現作曲家的生平、年代和音樂特色,每一角落暗藏精妙設計,令人留連忘返。有朋友後來也去參觀了,回來說果然值得一遊。它給我的啓示是,空間的生命力終歸在於人,是人的巧思靜靜編寫故事。
年輕藝術家進駐火炭工業區已有一段日子,也定期開放工作室辦展覽,近年得到商業機構贊助,竟像藝墟愈來愈熱鬧。這兩個周末又是年度開放日,前兩天趕去趁墟,黃昏時分穿過工廈迴廊走到街上,記得的是那些畫家朋友工作的身影,倒跟日復日開工的工友沒有兩樣,而從創造的勞動裏得到的快樂亦只屬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