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waysonsunday:石頭城的悲與喜 - 張灼祥

alwaysonsunday:石頭城的悲與喜 - 張灼祥

張灼祥
拔萃男書院校長

隔年自會拿來一看的《紅樓夢》,愛看其中的故事,並沒有過時之感,裏面描述人間之情,有着其永恒性。每次重讀,皆有不一樣的體會,總可讀出一點甚麼來。大觀園內眾生相,雖云是二百多年前舊社會的舊故事,不過是人生的悲歡離合,富貴功名,卻仍可從中看到人性軟弱腐朽,堅毅飛揚一面。從前如此這般,今天依然一樣。從前是人治社會,今天不錯多了點法治精神,人治仍是中國的政治特色,主流思想。
二○○八年再看《紅樓夢》,喜歡多一點它另一個書名:《石頭記》。《石頭記》套用在香港這個城市,十分貼切,香港本來就是一塊頑石,至今仍未靈通,故這塊玉石仍須好事多磨。《石頭記》第一回跛足道人吟唱的「好了歌」其中幾句:「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只有金銀忘不了。」正正是香港人的寫照,古往今來,功名富貴,成了大多數人的人生首選目標。看《石頭記》,自可看到人為此而付出的代價。做神仙太遙遠了,還是世間名利來得最實際,毛澤東說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看我們的政客,不甘寂寞,想爭的,平民百姓想爭,想要的,不也正正是朝夕功績、權位,眼前利益麼。
《石頭記》講的是寧榮兩府的興衰,榮府是香港的縮影,寧府則是澳門。對號入座雖然顯得有點牽強,卻可增加閱讀時的樂趣。榮府由賈政(假正)主持大局,寧府則由賈真(假真)掌管大權,兩府看似風光,(份屬兄弟關係)仍得聽命朝庭。他們權限是管理自己的家族,訂下的家規,雖云可以落實執行,那實權,卻處處受制於國法。那年代,人治重於法治。二百多年後,港澳情況似有所改觀,屬美麗誤會。家規又怎敵國法呢。
先說榮府,賈老太是老祖宗,是賈府第一人,與我們的第一任董特首可有相似之處:好人、慈祥,難得糊塗卻算可愛。董特首的年代,活像榮府,盛極而衰落,經歷幾許風雨,災劫一個接一個的。大觀園並非人間樂土,卻又得蒙「聖上」恩寵,劫後重生。
寧榮兩府得以繼續安定繁榮,實有賴當今「聖上」照應,遂有「韶華盛極」的局面,不過,也會有「開到荼蘼花事了」的一天。
曹雪芹寫《石頭記》,榮府着墨較多,大觀園內寶玉與十二金釵,皆屬主要角色,寶玉代表反叛一代,想改變甚麼,卻敵不過「家規國法」。他最恨功名,卻又不得不活在富貴當中(離開大觀園,他沒法生存,只得出家,說是悟道,卻離修成正果之途尚遠),三家評《紅樓夢》之一的讀花人提到「寶玉,聖之情者也」。這樣的一個人物,不肯妥協,沒法在當日舊社會生存,亦沒法在現今年代活得開心。

不得不提榮府的「當家」──賈政,他的實質權力來自北方朝廷,故言行舉止,莫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小心過了頭。讀花人的評語:「賈政迂疏膚闊,直迫宋襄,是殆中書毒者。然題園偶與,搜索枯腸,鬚幾斷矣,曾無一字之遣,何其亁也。」我們的曾特首,與賈政何其相似。乏味的賈政,在榮府內的表現,平平無奇,與住在大觀園的下一代則格格不入。不過,士隱解「好了歌」的其中幾句,亦可視作兩位特首的註腳:「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與可笑的當前香港政治形勢、局面,竟有幾分相似。
榮寧兩府出現的大千世界,亮相人物,各有各的agenda,各有各的打算,有要謀取一官半職者(如賈雨村),有想博取當權的好感者(如王夫人),有心懷不軌者(如賈瑞),有不辨是非者(如賈赦),有謀財而不擇手段者(如王熙鳳),有具俠義風骨者(如柳湘蓮),有燒琴煮鶴,不懂風雅者(如賈璉),三家評論:「人生若夢,幻境皆虛,離合盛衰,生老病死,不過如泡影電光。」活在其時者,為了生存,身不由己,追逐他們認定的人生目標,雖然可笑、可憐,卻可理解。兩百多年後的香港人,與榮寧兩府各式人等,那心態表現,差別不大。
遠在天邊的朝廷,真正的權力中心,在《石頭記》少見談及,只有北靜王是書中大配角,卻是德行極高者,有此王,廷庭有幸,寧榮兩府亦因而蒙福,避過某些劫難。朝廷的威勢,透過賈元春當了元妃後省親得知一二。由此可見曹雪芹的小說功力,不正面談權論勢,卻更能顯出權力中心的能量,側寫已可見朝廷之架勢,十分厲害,如江河氾濫,抗拒無從。
不管寧榮兩府人物如何出眾,如何有教養,風光過後,面對衰落、失寵,救巧姐免於難的,竟是小民劉姥姥。曹雪芹對劉姥姥的寫法,落筆鋪陳的場面,與眾不同。先是充滿喜劇的描述,進而寫出姥姥為人處世的智慧。扎根於農村,來自大自然的村婦,看似不懂高尚人家禮儀,卻是最具生命力。看似頭腦簡單,卻是最懂人情。劉姥姥帶出一個重要訊息:當繁榮滑落,虛假的禮節崩潰後,踏實人生,來自純樸,真正屬於中國傳統智慧,或可拯救沒落的一代。看看如今在大陸熱賣的論語解讀,詮釋古代哲人的思想,竟有龐大市場,《石頭記》當然可作愛情故事來看,但深一層次的閱讀,看到中國人的特性,人的本質,因而有更多體悟。《石頭記》寫出生命的悲情,短暫的人世間的歡樂,更能為讀者帶來對生命的變幻無常的啓發,有着比只談的大道理的論語,讓人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