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路邊境禁區將開放<br>不包括中英街 團體表不滿

陸路邊境禁區將開放
不包括中英街 團體表不滿

【本報訊】政府昨宣佈大幅縮減邊境禁區範圍,分階段開放由落馬洲至沙頭角共2,400公頃、相等於半個香港島的「禁地」。特區政府十大基建之一河套區、優先加強保育濕地蠔殼圍等地,都將在2012年前解禁。有地區人士批評,政府仍拒絕開放具特色的沙頭角墟中英街,無助搞活邊境旅遊,更揚言會絕食抗議。 記者:雷子樂

現時邊境禁區的陸地範圍共2,800公頃,政府在06年作公眾諮詢時,建議開放2,000公頃土地,昨宣佈將禁區範圍縮減至400公頃。新增400公頃的解禁地,包括100公頃的河套區及300公頃的蠔殼圍濕地。政府將斥資3.66億元,分四階段更改邊境的圍網,工程會在2010至2012年完成。

恐開發影響生態

落馬洲的蠔殼圍有大量魚塘、沼澤,是全港12個被列為優先加強保育地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言人表示,該處屬拉姆薩爾濕地外的后海灣濕地,有白琵鷺、烏鵰等珍貴生物,擔心開發時會影響生態。發展局指,只限有助保護天然景觀或基於凌駕公眾利益而必須進行的基建才會獲批。
河套區是行政長官去年於施政報告中宣佈會發展的十大基建之一。文錦渡附近的香園圍新口岸的初步選址,也在從邊境禁區釋出的範圍內。馬草壟、蓮麻坑村、得月樓、下灣村等邊境鄉村將陸續對外開放。打鼓嶺新屋嶺村長張天送表示,附近有許多圍村古蹟,國父孫中山也曾於蓮麻坑村「避難」及從事革命工作,解禁後可發展文化旅遊。

拒開放沙頭角墟

至於沙頭角,保安局以中英街沒正規邊境管制站及會導致走私和非法入境問題持續為由,拒絕開放沙頭角墟。沙頭角商會主席曾玉安表示失望。他指政府只肯將禁區向北移至沙頭角墟入口,令市民不能遊覽中英街,也不能取道沙頭角碼頭往荔枝窩等景點。
民建聯北區區議員溫和輝揚言會採取爭取行動,包括約見政府官員、請願,「再唔得就會搞絕食」。溫指沙頭角的走私問題已有改善,「警察如果打擊唔到呢啲活動,咁不如辭職等我嚟做!」他要求政府最低限度在假日准許市民入內遊覽,帶旺該區經濟。保安局表示會繼續跟當地居民商討。

縮減邊境禁區範圍及開放時間表

分段:1
範圍:米埔至落馬洲管制站
竣工日期:2010年底

分段:2
範圍:落馬洲管制站至梧桐河
竣工日期:2011年第3季

分段:3
範圍:梧桐河至蓮麻坑
竣工日期:2012年底

分段:4
範圍:蓮麻坑至沙頭角
竣工日期:2010年底

資料來源:保安局

沙頭角居民對開放禁區的反應

李先生:住咗山咀村幾十年,擔心解禁後人多咗、治安差咗。

李伯:我喺呢度住咗廿幾年,解唔解禁冇乜影響。

特稿:熱愛郊遊者料最快得益

政府宣佈開放邊境禁區,多個發展商早已蠢蠢欲動,近年積極收購禁區內外的農地,政府也將在解禁區內大展拳腳,興建新口岸的基建項目。測量師學會會長余錦雄表示,邊境開放後仍難以發展高密度住宅,改變農地用途也限制多多,今次最快、最直接得益的,相信是熱愛郊遊人士。
新地、恒地、長實等發展商多年來一直在禁區範圍內外收購農地,長實主席李嘉誠曾對河套區發展表示有興趣,新地則持有落馬洲旁邊新田的大量土地。禁區面積有2,800公頃,但當中有1,000公頃山地、710公頃濕地、90公頃墳地。民居和平原農地約有960公頃,可供發展的地皮,集中在打鼓嶺和落馬洲。
本港在50年代出現偷渡潮,政府在51年引用《公安條例》設立邊境禁區,到62年,擴大至現有範圍。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