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下月6日尚有數星期,但卡比路首次領軍英格蘭,在溫布萊友賽瑞士的籌備工作,已經進入倒數階段。這場賽事勝負固然無關宏旨,但卻具有重大意義。卡比路應該清楚,就算有好的開始,也決非成功的一半。
大師級場內功力十足
單從往績看,卡比路在用人、排陣與調兵遣將方面,絕對稱得上大師級。新舊球員如何融合,這刻恐怕他已有腹稿,等到「卡比路的名單」公佈,我們就可看到端倪。暫時,在球場內的問題,我們大可不必替他操心。但以目前的「英超盛勢」,國家隊卻長期缺乏令人信服的表現,不少更加根深柢固的場外阻力,卻要看從未擔任過國家隊領隊的他,怎樣處理。
英格蘭友賽瑞士,人人都視為新的一頁,個個交心,球員表現應該不成疑問。但再下來的熱身賽,各大球會的支持力度,甚至球員的投入程度,將可能回復舊觀。
在艾歷臣或麥卡倫年代,由於球會的壓力,英格蘭在友賽的表現其實非常兒戲,往往到了下半場,就完全撤換兩批不同的球員,連試陣的效果也談不上。結果,熱身賽沒有認真組合出一套理念,正規比賽就出亂子。卡比路如何扭轉此一局面,有待長遠觀察。
「自毀傾向」最難根治
球員的心態也是重要課題。自從66年捧走世界盃後,英格蘭足足有超過40年未能在大賽中揚威,對錦標的渴求不可能缺乏。偏偏在關鍵時刻,他們就倒下來。球員賺錢太多、私生活不檢點、在球會早已享有各種榮耀,似乎都不是真相所在。
回顧英格蘭國家隊的幾次重大缺失,不免令人懷疑,在最近幾代球員心目中,都有一種近乎迷信的「自毀傾向」。
96年歐國盃,與德國互射12碼爭入決賽,在主場球迷的支持下,「自毀」射輸;02年世界盃,在領先巴西後,因施文被「笠死」扳平,便士氣盡挫,捱打輸波;06年世界盃8強與葡萄牙踢成和局,同樣在射12碼前,已經洩氣(踢少一人仍能維持和局,為甚麼洩氣?)。至於新近被克羅地亞踢出歐國盃決賽周一役,更是英格蘭這種「自毀傾向」的經典示範。
卡比路如何根治這種心理,極有可能是他任內最關鍵的一環。事實上,近年英格蘭球員中,只有一人完全沒有這種心理陰影,他就是碧咸。
要碧咸再度成為球隊重心已不可能,但由於兩人在皇馬的淵源,把他放在球隊中間發放正面能量,卻可能水到渠成。
文:潘源良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