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無事出街少破財」。
誰都試過由不經意的逛街演變成大出血,買來一批從未想過需要擁有的東西吧。太多人在無意之中有了太多身外物,太少人瀟灑得搬家時可以拿着兩個旅行箱就入伙。
出街,或出國,很容易為自己帶來可有可無的物件,破財事小,收藏的空間事大,寸金尺土,今天金價雖升到八百九十多美元,都可怕不過香港的儲物成本,我計過每格書架的代價,一格書值一千,卻佔據了一萬元一呎的樓價。
收藏空間也事小,非必需消費品也是環保的天敵,減排量協議非個人所能成事,我們能做的,除了所謂將空調不切實際地鎖定在二十五度,拒用膠袋,都只是杯水車薪。
問題依然糾纏在以經濟為先的文明發展與大自然之間的角力。購買慾支撐着繁榮,一旦人人忽然省悟,自己不是明星,不會給發現重複穿同一件衫而上報,看破時裝潮物只是一個局,衣櫥內的衣服,有時每件輪流穿,一生也不過穿得那幾百次,那才對環保盡了最大的貢獻。
別忘了衣服的棉,佔用多少土地,土地讓出來種玉米,起碼可以減輕發電排放的負擔。也別忘了一個人其實每天所需的食量很少,已有足夠的營養,越吃得無必要地多,越對耕地做成壓力,而耕地擴大的代價,就是森林的面積,我們無意識的大出血,地球的肺葉就因此而又凋零一大片。到了臨界點,全地球都要大出血,破更多的財去付醫藥費修復。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