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創治腸胃出血中大獲獎<br>利用抗生素殺菌 死亡率僅4.4%

無創治腸胃出血中大獲獎
利用抗生素殺菌 死亡率僅4.4%

【本報訊】中文大學醫學院多年來研究以無創方法治療腸胃潰瘍出血,令本港的腸胃潰瘍出血死亡率,由20年前的10%降至現時只有4.4%,昨日獲頒發「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帶領研究的沈祖堯教授表示,無創研究方向由最初用藥物殺死幽門螺旋菌至今,已可利用胃鏡配合內鏡技術進行複雜的手術,減低開刀的創傷。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昨日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本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人員,在逾600個項目競逐中脫穎而出。代表中大領獎的沈祖堯教授表示,整個「腸胃潰瘍出血的創新非外科治療法」研究已開展近20年,涉及多項重大治療突破,包括利用抗生素殺掉導致潰瘍的幽門螺旋菌。
新療法令潰瘍出血的死亡率從20年前的10%,大幅下降至4.4%。他稱,以往腸胃出血均要以外科手術治療,現時已可以內鏡進行,減低病人大量出血,最近更研發以一個可在腸胃內修補出血血管的內鏡技術,技術由前院長鍾尚志開拓,再交其他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及人體臨床實驗。整個獲獎的醫療隊伍包括吳國偉、陳家亮、劉潤皇、趙偉仁及李玉棠醫生。

科大獲自然科學獎

另外,科技大學的張統一及董平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存法教授及鄭州大學趙明皞教授共同研發的「壓電材料的斷裂」也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