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份患者一日呈併發症<br>求診流感比率10年新高

部份患者一日呈併發症
求診流感比率10年新高

【本報訊】近日天氣忽冷忽暖,流感病毒轉趨活躍,今年冬季流感潮有提早來臨之勢,去年最後一周私家診所的流感比率創10年新高,家庭醫生指近日流感潮來勢洶洶,部份患者染病一兩日已出現中耳炎等併發症;香港大學研究發現,門診及私家診所是測試流感潮的「探熱針」,較化驗室早兩及四周預測到流感爆發。 記者:鍾麗霞

衞生防護中心的流感監察系統,在去年最後一周錄得私家醫生每千個診症之中,有55.1人患上流感,較對上一年的40人大幅增加,數字更創過去10年新高,該中心發言人指出,近期已在化驗樣本中發現零星的新流感病毒品種,包括布里斯本H3N2甲型及佛羅里達乙型病毒,該中心會密切注意情況,但強調本港仍未進入流感高峯期。

門診數據偵測流感潮

現時的流感疫苗無法預防新品種流感病毒,令近日到私家診所求醫的流感患者大增,家庭醫生關嘉美估計,每10個診症之中,流感便佔4至5個,不少患者求診時更已有併發症,或同時受細菌侵襲的雙料感染,「好多病人噚日病發,今日即刻耳仔或者鼻都塞晒,細菌或者病毒可以好快入咗耳仔、鼻同肺。」
關嘉美指出,近日一名中年男病人求診,周末時仍然可以與朋友整天運動、逛街及吃晚飯,翌日即出現「周身骨痛」、疲倦及高燒等流感症狀,到周一已咳出灰色痰的支氣管炎症狀,除服食抗流感藥物外,更要服食抗生素治療氣管感染。雖然現時的流感疫苗不能預防新品種病毒,但她認為曾打流感針的患者一般病情較輕。
另外,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社會醫學系及微生物學系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從政府普通科門診及私家醫生收集的類似流感求診比率,分別較實驗室化驗結果早兩及四星期,偵測到流感潮來,及早為流感爆發敲響警鐘。
負責研究的社會醫學系副教授黃浙明稱,從私家醫生及政府門診收集的數據,最有效反映流感高峯期來臨,呼籲當局也要密切監察私家醫生及普通科門診的流感數據,「如果發現一、兩星期高咗,就要準備好應變。」

有醫生指出,曾打流感針人士若患上流感,一般病情較輕。 資料圖片

10年來最後一周流感數字

2007年 比率:55.1人
2006年 比率:40.0人
2005年 比率:52.4人
2004年 比率:40.7人
2003年 比率:28.6人
2002年 比率:42.6人
2001年 比率:46.4人
2000年 比率:43.6人
1999年 比率:50.0人
1998年 比率:40.3人

註:以私家醫生每千個症計算
資料來源:衞生防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