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家長喜用魚煲粥給年幼子女吃,澳洲研究發現,若經常用體積大的魚煲粥給幼童吃,易令他們攝取過量水銀,嚴重可導致學習困難及自閉症;當地有三名兒童因一周最少吃五餐魚粥,出現學習遲緩等問題。專家建議幼童只宜進食體積較小的魚,因水銀含量少,一周也不應進食逾三次魚粥。
《澳洲醫學雜誌》登刊的研究指出,當地一個華人家庭三名兒童因進食過量魚粥幫助斷奶,令體內水銀含量超標,三歲的長子一周最少八次進食用河鱸、三文魚或石斑煲的魚粥,體內水銀含量超出安全標準七倍,令他說話遲緩及出現自閉症病徵。
小魚水銀含量較低
該華人家庭的次子今年兩歲,一周進食最少五次用三文魚或鯛魚煲的魚粥,體內水銀含量超出安全標準三倍,有過度活躍問題;幼子只有15個月大,每周也進食鱈魚或三文魚粥,體內水銀含量同樣超出安全水平三倍。當地專家表示,幼童只適宜進食水銀含量相對較低的小魚,例如虹鱒魚、小鰭、魚條、魚餅及魚丸,而且每周應只進食兩至三次,否則會攝取過量水銀。
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副教授韓錦倫表示,港人一般只會用鯇魚或其他淡水魚來煲魚粥,幫助幼童斷奶,這類魚的水銀含量較低,幼兒進食後水銀超標的風險不會太高,但家長也不宜過量餵食,應保持均衡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