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餐吃餃子 - 高慧然

餐餐吃餃子 - 高慧然

大陸作家莫言被香港公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銜,莫言在頒授儀式發表講話,說到他由村童立志成為作家的動機非常有趣,莫言出生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鄉村,成長期可用飢寒交迫來形容,一年四季只有兩件衣服,過年也沒餃子吃。從一個下放到農村的知識分子那兒他聽到了省城一位作家的腐敗生涯:那個作家,一天三餐吃餃子!處於極度飢寒中的人們,是用胃思考的,莫言立志要做作家,成為一天三餐吃餃子的人。
還好當時莫言年幼,見識也少,他只知道有餐餐吃餃子的作家,卻不知道老舍投湖自盡,也是禍起作家這個身份。否則,莫言今天可能在高密當農夫。不難想像,數十年前的中國,作家是頗有江湖地位的行當,不但吃得飽而且吃得好(雖然菜單有些單調),讓饑民頂禮膜拜,所以文革開始後,毛澤東要通過暴力美學展現他的權力威望時,很聰明地把文化界人士(包括作家)列入了開涮名單。
有趣的是,到了今時今日,作家的身份愈來愈尷尬,收入和名望往往不能兼顧,文壇像演藝圈,有了實力派和偶像派之爭,兩派各有擁躉,前者的推崇者以「非主流」文化的記者、編輯、書評家為主,後者卻是真金白銀捧場的粉絲,所以,偶像派才是暢銷書榜的常客,實力派曲高和寡,賣書賣不了多少錢,菜單難免單調,可能被迫三餐吃餃子,所以一開口,總有一股醋味。2007年大批暢銷書同時被踢入爛書行列,真是有趣的現象,主流文化和通俗文化,會有界線模糊的一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