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油價高企「元兇」

尋找油價高企「元兇」

過了除夕夜,踏入新一年,石油商的狂歡派對仍未結束。在1月2日,即是今年首個交易日,原油價格破天荒衝上每桶100美元。與2002年初相比,目前油價已貴了差不多五倍。
油價升勢如此凌厲,自然令人聯想到原油供不應求。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經濟起飛,隨之而來對原油的需求也日見殷切。其間,特別是西方國家的油公司,正想盡辦法務求提高產量。剩餘石油產能「買少見少」之際,原油庫存逐漸下降,至少美國便是這樣。

人手短缺難以增產

每當墨西哥灣刮起暴風,或中東政局陰霾密佈,神經過敏的市場便會乘機推高油價。近日有冷鋒橫過美國,加上尼日利亞局勢動盪,便成為油價升至三位數的催化劑,難怪「油產見頂」(oilpeak)的說法不脛而走。
油價每上漲1美元,人們就更加相信地球的石油有被抽亁的一日,而且再難滿足這個繁忙世界的需求。
事實上,原油產量不足,並不代表地底下的石油快將耗盡。還有其他許多理由,解釋為何在油價節節上揚的情況下,原油供應始終未能追得上。
在1980年代至90年代期間,當油價處於低位,而利潤又不甚理想的時候,產油商大肆削減人手和投資至低無可低的水平。很多製造產油設施和收集數據的公司因此要結業收場。如今產油商有意增產,卻欠缺足夠人手和所需設備。
更壞的情況是,今時今日發現的新油田,不是位處偏遠之地,就是較難開採,大大增加了開採成本,因為要用到更多工程師和更先進的設備。遺憾的是,那些容易開採的油田,要開發的早已開發了。在加拿大黏黏稠稠的瀝青岩下,所蘊藏的石油就比得上沙地阿拉伯,但需要大學派出更多地質學家出手相助,而油公司也要建造更多離岸鑽油台。然而,產油商要花一段頗長時間,才能彌補過去20年未有投入足夠資源的過失。
最大的障礙始終是政治。在厄瓜多爾以至哈薩克等蘊藏豐富石油的國家,當地政府一直霸佔着這塊利錢豐厚的肥缺。其實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問題在於他們阻撓甚至禁止私人投資參與開採石油。

民族主義窒礙開採

假如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和荷蘭皇家蜆殼(RoyalDutchShell)等油公司,能夠更自由地進入俄羅斯、委內瑞拉和伊朗,全球石油供應勢將顯著增加。簡而言之,全球石油產量尚未見頂,很大程度是民族主義作怪罷了。
這樣對消費者或政府都沒有好處,高油價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政府應推出政策,鼓勵有效使用能源,並支持研發替代能源。政府與其提供補貼或設立油價上限,不如讓國民承擔全費,以培養節約能源的習慣。此舉難免會惹來不滿,但政界人士可以自我安慰一番,因為即使是最強硬的石油體制,與惡劣的地質環境相比已算是「很溫馴」了。
2008TheEconomistNewspaperandTheEconomis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