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吃甚麼就成為甚麼」。
Youarewhatyoueat,同理,youarewhatyouread,不過把因果關係倒轉過來說也可以成立。你是甚麼樣的人,就自然會看甚麼。為鼓勵讀書風氣,久不久就有名人推介書單,既是名人,自然要顧全名聲,推介的多是擺得上咖啡桌上的經典或權威,總不好意思把胡孟青的短炒王也推介一番,危險就在於本來愛讀書的自會根據自己的性情喜好在打書釘的過程中找到要看的,不大看書的受名人效應鼓勵,一開始就按着書單來看,恐怕消化不良,反而給嚇跑了,引誘人看書也要講循序漸進的,我常常覺得人情世故這題目,有三部曲,見文字如鬼魅的人,不妨先看簡潔爽快兩三個小時可以解決掉的亦舒,看透或看厭了,可以看祖師奶奶張愛玲,然後才培養出足夠的耐性看《紅樓夢》,勉強叫怕看見文言詩詞的人,年紀太輕的人看《紅樓夢》,只叫奇書成為學究供奉的對象,枉了曹公子的一生心血。
有助讀書風氣,倪匡說得最有效,小說沒有好不好,只有好看不好看,這道理自有其橫蠻的成份,但以電影做比喻,好電影不一定賣座,好看的卻一般有市場,觀眾不肯入戲院,戲再好都是浪費。也正如梁文道慨歎,時候無多。年輕時跟所謂書單看錯了無妨,但時候無多,前有經典,後有追兵,看了不對胃或虛有其表的,不如重看金庸。我最近中計的就是一本權威作者所著的《世界是平的》,以為關於這題目有甚麼新看法,原來母親是女人,以我的經驗,中途該懂止蝕,但因為不服氣,青春損失不菲。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