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學印度 - 陶傑

說話學印度 - 陶傑

日本要改革小學教育,向印度學習,希望像印度人一樣,令五歲的小孩能心算,用英文寫一篇文章,而且站在台上演講,擁有魅力和辯才。
尤其是印度人說話的魅力:印度人向人游說,一張嘴巴能言善道,像剛剛抹了兩公斤的油,說得能把天上的月亮摘下來送給你,目的是你先付給他五元。
六十年代香港美麗的國語片女明星葉楓,就是嫁給了印度人的。你說印度人的嘴巴多厲害?該「阿差」當年是如何帶着葉楓小姐在月光下散步,抬頭看着天上的一抹微雲、三兩顆星星,一面說着情話,如果把這一切筆錄下來出版,必定是說話藝術的最佳課本。
印度人為什麼會說話?因為歷史悠久,有幾千種方言,印度人像中國人一樣,幾千年來最擅長在社會中互相詐騙(誰才是冠軍,則未必是印度人),印度的人際關係缺少基本的信賴,要令對方相信自己,必須在修辭方面,精雕細琢,加一點點椰汁和咖喱粉,一番話說出來,香氣四溢,像迷魂香一樣,在最短的時間請君入甕,令你相信他手上賣的是價廉物美的好貨。

跟印度人做過生意的,就會明白了,印度人說話的藝術,像印度菜的香料一樣味迷千色。印度人說話,還配合肢體語言和強烈的手勢──有沒有發覺:印度人、意大利人、阿拉伯人講話,兩手的動作緊密配合,都很誇張?這正是五百年前海上的貿易交通形成的。一疋中國絲綢,經印度的果瓦,運到威尼斯,一路上言語不通,賣家要向不同的人把自己的貨物讚得天花亂墜,說話除了滔滔不絕的催眠,還要瞪大眼睛,講一句「美麗」,十隻手指先合攏,臂膀在空中揮動,再用力把十指彈開,好像在指揮一段交響樂一樣,這種把肢體動作滲入語言的溝通方式,在印度話裏,有一個專有名詞,是一門學問,叫做「阿比納亞」(Abhinaya)。
印度人把音樂、舞蹈、戲劇的特徵,融在日常的語言之中,「阿比納亞」的說話藝術,配合面部表情和兩手動作,共有八種之多,其中還包括沉默──印度人在說話時,把自己的身體經營成一台戲劇:有演員、有佈景,還有配樂,把這一切特徵放進去,說話就像催眠,忽然沉默下來的片刻,裏頭竟然也有意思。
日本人說話不一樣,肢體僵硬,聲線平穩,表情深藏,沒有變化,寒帶的民族跟熱帶不同。日本人講話,最沒有魅力了,但日本的教育專家看中了印度,眼光真銳利,向印度人學講話?對了,才是一個識貨而目光遠大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