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珀製品 - 鍾偉民

蠟珀製品 - 鍾偉民

蜜蠟,好處說不完。質,輕而不鬆,當耳環戴,不會扯出一雙豬耳。帶韌性,墜地不碎,還會彈來彈去,會上位,更會走位。命硬,不必調養,不怕亁,不畏濕;捱熱,受光,沾了汗酸,氧化了,還會變得通靈,變得澹穆,變得雅馴。滑溜,手感好,盤多了,蜜蠟更瑩潤,穴位經常受壓,可以補身。新蠟討人愛,但越舊,越值錢,老得長出冰裂、紅筋、爆花、皮殼,看起來五勞七傷,才算極品,人見人爭。原蠟,據說,能治風濕,像珍珠一樣,是首飾,也是藥材。
可惜,開店賣這種好東西,很費唇舌。出土之後,沒熔解過的樹脂化石,叫「蠟」和「珀」(或者「原蠟」、「原珀」);把樹脂化石當原料,熔解,過濾,加料,凝固了,再琢磨的製成品,也叫「蠟」或者「珀」。理論上,這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像「橙汁」和「濃縮了再加料加水的橙汁」,是兩種東西;習慣上,前者叫「橙汁」,後者,是「橙汁製品」。
「蠟珀」和「熔解了再造的蠟珀」,本來也該有這種分野,譬如,分為「蠟珀」和「蠟珀製品」。
可惜,千百年來,和尚誦經用的那些「蜜蠟念珠」,十居其九,是熔解了再合成,過程中,可能還會「加料」的「蠟珀製品念珠」;如果這些「蠟珀製品」,還有冰裂、紅筋、爆花、皮殼,是五勞七傷的老古董,就更不得了;但再不得了,理論上,這的確「不是蜜蠟」,只是千百年來,大家都叫這做「蜜蠟」。
「蠟珀」和「蠟珀製品」,批發和零售商,同樣視為「蠟」和「珀」;但顧客,不一定都明白。歷史遺留的問題,我唯有盡可能解釋,不斷解釋;可惜,總有人耳塞,拿去檢驗,「專家」只見過「原蠟」,一句:「蜜蠟,不可能是這樣的。」顧客就以為買了「假貨」,四出損我聲譽。於是,我寧願開一條先河,注明賣的,大部分是「蠟珀製品」;你怕「上當受愚」?只購藏「原蠟」和「原珀」好了。古人頭腦不精密,害今人經營困難,真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