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家說日語,媽媽在家說英語,祖父輩在家說上海話或國語,浙江保母則說家鄉話。」上海一名兩歲男童自小被家長期待成為「語言小天才」,出世後被灌輸多種語言,結果弄巧成拙,患上失語症。專家指出,男童因太小就身處多種語言的環境,導致語言思維混亂,難以用一種單純語言來表達,因此不開口說話。
中英日語加上滬浙家鄉話
據悉,該名患上失語症的男童月月(化名),爸爸是日語繙譯,媽媽在外資企業上班,為了令月月自小掌握不同語言,爸爸於是每晚回家後就和他說日語,媽媽則說英語。月月平時白天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輪流照看時,分別和他說普通話或上海話,另外,家中還有浙江籍的保母,平時帶他出去玩時,就和他說浙江家鄉話。沒想到,身處「多聲道」語言環境下的月月,不但未能因此成為語言天才,且到了兩歲還不會說話。
起初,父母以為是他的聲帶、聽力有問題,可是經過兒童保健門診醫生仔細檢查後,並未發現他有任何器官上的疾病。當醫生詳細了解月月的家庭語言環境後,認為是月月過早處於多種語言的混亂環境,從而患上失語症。
「幼兒最好3歲後再學外語」
專家指出,失語症是由大腦皮層語言中樞受損或變異而引起的言語功能障礙,喪失了文字語言理解力,形成表達上的功能缺陷。如果及早發現,只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就能恢復。
據稱,上海市各大兒童保健科門診,有許多像月月這樣患上失語症的幼兒求診。「幼兒最好是在3歲以後再開始學習外語。」上海市一名專家建議,幼兒首先要學好母語,再開始學習外語較為適當。
http://news.sohu.com/20080106/n2544868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