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泛民主派堅持在一月十三日發動大遊行,繼續爭取二○一二雙普選及落實真正的民主制度,特首曾蔭權先生頗有點不以為然,認為用激烈的政治行動來表達意見對建立溝通並沒有幫助,反而會適得其反,妨礙民主進程。曾特首大概認為,所有市民都該對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三呼萬歲」、「感激流涕」才算是對得起中央政府,才算是建立起溝通的平台。但是,這樣的想法不僅錯的厲害,更無視市民對未來政策發展的實質憂慮。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大部份香港市民是支持二○一二雙普選的,香港是有足夠的準備及條件在四年多以後實行雙普選的。今次人大常委會卻毫不猶豫的否決了這個訴求,毫不猶豫的打碎市民盡早成為社會真正主人翁的願望。市民包括泛民主派政團對這個決定有不滿、有抱怨是很正常及合理的,他們用和平遊行的方式表達不滿更是正常不過的事,更是本身的合法權利,根本不是在搞對抗,也不是甚麼過激的政治表態行動。曾特首有甚麼需要大驚小怪、明嘲暗諷呢?
另一方面,和平遊行示威本來就是香港政治文化的一部份,本來就是市民慣用的政治行動方式。過去多年來,類似的遊行已舉行過無數次,每一次都是和平有序、理性守法的,跟所謂「激烈」兩個字完全沾不上邊。只怕連中央政府官員、中央政府駐港機構都已見怪不怪,都已不覺得是甚麼一回事。曾特首實在沒有必要對大遊行反應過敏。
更重要的是,人大常委會訂出具體的普選時間表雖然是積極的一步,雖然能解決市民一些疑慮,但市民對政制發展還有其他憂慮、其他問題需要正視、需要回應的,特別是將來落實的普選體制是真正的普選還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假貨。
就以普選行政長官為例,表面上看二○一七年普選只是比市民的期望遲五年,不能算是個大問題。可是,究竟二○一七年的普選是真正的普選或是篩選後的普選卻是誰也說不準的事。
根據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提名特首候選人的提名委員會將參照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式產生。換言之,未來的提名委員會依然由大商家、大財團及專業人士主導,一般市民的影響力很有限。
假若北京中央政府要求把提名門檻定得過高,假若建制派及工商界人士堅持候選人要得到一定比例的工商界人士支持才能成為候選人;提名委員會便會立時成為篩選委員會,令持有不同意見的候選人難以入圍參選,令市民的選擇受到限制。這樣的憂慮怎能不清楚響亮的提出呢?
功能團體是另一個市民不吐不快的問題。這個選舉方式明明是過渡性的安排,明明是帶有特權及歧視性的選舉方式,跟普及而平等的普選原則並不相符。偏偏北京負責港澳事務的官員卻刻意的為功能團體保駕護航,卻費盡唇舌為功能團體說好話,還暗示功能團體該長期甚至無限期存在。對市民來說,北京官員這樣的言論不但令擁有功能團體、擁有政府特權的人及政團振振有詞的抗拒取消本身的功能組別議席,更可能令立法會普選變得有名無實,變得不倫不類。像這樣的憂慮,市民怎能不明確提出呢?
處理具體的政改安排當然不能單靠遊行或群眾行動。但是,市民的意願,市民的看法毫無疑問是決定政改詳細安排的最重要因素,特區政府絕不應把市民上街遊行表達意見視為過激的政治行動,反而應當認真聽取市民真正的憂慮及心聲,確保香港在將來落實的是真正普及而平等的民主選舉。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