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賽馬會斥資18億元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方案,有民間機構根據馬會提供的數據和假設推算,出租現有建築群一半樓面面積作零售及食肆用途,租金回報已足夠支付維修保養的營運開支有餘,質疑方案要加建如竹棚形等其他建築物,是否必要及恰當的保育概念。
關注規劃保育議題的刊物《SEE》最新一期引述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饒恩培透露,馬會最初認為項目「有得做」,是以建築群現有樓面為基礎,由測量師及市場研究公司收集數據及市場租用意向,推算出只要以同區2005年的商舖租金中位數租出建築群半數樓面作零售及餐廳食肆用途,即可達至現金流動賬的收支平衡。
倡出租現有物業即可
出版該刊物的思網絡總監鄭敏華稱,根據物業代理商的數據,近期位於中環蘇豪區的一個餐飲店舖租金呎價約為230元;另一個位於皇后大道中的零售舖位呎價更達325元。而中區警署建築群的現有樓面面積約為220,662平方呎,保守估計呎價若為70元,租出逾一半樓面,每年的租金回報有9,240萬元;若呎價達150元,回報更達1.98億元。
她說,建築群每年維修保養費用約為550萬元,從上述租金回報計算,經營建築群要自負盈虧不算困難,即使以月租呎價5元全數出租建築群樓面,每年租金回報仍有1,320萬元,金額足以負擔維修費。她質疑是否需要加建文化場館等新設施。方案中新建160米竹棚形概念建築,引起爭議。
賽馬會發言人表示,由於現有建築物內空間有限,故需要新建築物容納文化設施,而現有建築物則出租作商業用途,補貼這些文化設施及大量免費公眾綠化空間的開支。